【1】
这世上,再也找不到这样一个男人,能毫无条件,毫无保留地爱你。
这世间的风雨,他都为你一肩扛起,这世间所有的辛酸,他都独自品尝。只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不受风雨的侵袭。
那个人,就是父亲。
父亲,那个最爱你的男人,现在老了。
什么时候父亲的黑发变成了银丝,什么时候父亲的背驼了,什么时候父亲走路蹒跚了,什么时候父亲的眼睛看不清了,耳朵听不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岁月是一把残忍的雕刻刀,把纹路一道一道刻在了父亲的脸上,把白霜染在了父亲的两鬓,那个山一般坚强沉默的男人最终敌不过岁月的风霜,渐渐老去。
还记得小时候跟着父亲到城里读书,假期回家要爬山涉水,整整走一天的路程。那时候,我们村交通闭塞,很多村里的孩子都没有读书。父亲带着我和姐姐两个小女孩奔走在山间蜿蜒的小路上,不远万里去城里读书。父亲牵着我们幼小的手,引领我们向前走。最终,我们走出了大山。
父亲为了儿女的前途,为了我们能在更好的环境里读书,他放弃了去乡下教书的机会,留在城里当了一名工人。
他带着两个女儿艰难度日,担当起了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责任。父亲的身上既有着父爱的深沉与厚重又有着母爱的慈爱与温暖。
虽然我从小离开家跟随父亲在城里读书,但从来没有感觉缺少母爱。父亲是一个温厚而慈爱的人,也是一个心细如发的男人,不仅会一手针线活,还有一手精湛的厨艺。他为我们洗衣做饭,缝补衣服。日子虽然清苦,但也很温暖。
父亲从不会用语言表达,他总是默默地用他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们什么是善良,什么是节俭,什么是爱。
父亲是一个厨师,一辈子和锅碗瓢盆打交道,为儿女们做了一辈子饭。作为厨师的孩子,我没有学到一丝半点的手艺,那是因为虽然出生在普通的家庭,父亲却把我们捧在手心里,不让我下厨房。唯一的要求,就是好好读书。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父亲做得一手好菜,他常常给我做的一道菜是“番茄蛋汤”。在那个年代,这是我最难以忘怀的美味。他总是把煎得黄黄的喷香的鸡蛋夹在我的碗里,而自己只喝剩下的汤。那滋味总让我一直温暖到心底,那是一种爱的味道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
【2】
父亲的一生非常艰苦,两三岁就死了娘,从小吃荞面长大。父亲家弟兄很多,从小饱一顿饥一顿,所以年纪轻轻就落下了胃病。这胃病几乎纠缠了父亲一生。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一直被病痛折磨,严重的胃病反复发作,总是让他痛不欲生。父亲一辈子都很节俭,生了病也舍不得买药吃,总是忍受痛苦直到实在挺不住了才去看病。每次听到父亲辗转难眠,彻夜呻吟,还是小女孩的我总是忧心忡忡,心急如焚,感到异常的无助。
在我读初三那年,学习最关键的时刻,父亲却病倒了。父亲这次的病来势汹汹,一直硬挺着的父亲再也坚持不住,倒下了。住进了医院,医生诊断胃大出血,需要立即动手术。父亲看着年纪尚小的我,做了拒绝手术的决定。
父亲对我说:“手术台上都有很大的风险,我曾看到从手术台上被抬下来的病患,你们都还这么小,万一我有三长两短,你们该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们呢?”泪眼朦胧的我无力左右父亲的决定,只是每日奔波在学校和医院之间,在学习之余做饭给父亲送去,看着父亲吃得津津有味,这是我最安心也最快乐的时刻。
父亲的病友们都很羡慕父亲:“你有一个多么懂事的女儿啊!”这时父亲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父亲的脸庞渐渐红润起来,病竟也日渐有了好转。我一边发奋读书,一边祈祷上苍:让父亲的病快快好起来吧,让我有能力让操劳了一辈子的父亲享享福吧。我真怕哪一天我有能力照顾父亲了而他却不在了。“子欲养而亲不在”那将会是怎样一种悲哀。
【3】
终于我考上了师范校,是家乡迈出大山的第一个彝族女孩。这要归功于父亲没有当时少数民族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观念,不辞辛劳培养我读书。
父亲也以我为傲,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在外读书的日子忙碌而愉快,偶尔会写信回家。每当收到我的书信,父亲都如获至宝,读了又读。
父亲从不会直接表达情感,他总是默默地付出,默默地关怀。唯一一次收到父亲的回信,粗大的字迹,简单的几句话:“一个人在外要多注意身体,不要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爸爸的身体硬朗着呢,不要牵挂。”读着父亲的信,我忍不住泪如雨下。
我仿佛看见父亲戴着老花镜在灯下费力的写信,我仿佛看见父亲忍着病痛怕我担心,我仿佛看见一家人为了供我读书粗茶淡饭难以下咽........
多年以后,我已成年。作为女儿,我挑起了照顾一家人的重担,成为父亲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儿子的角色。
几年前,当年迈的父亲再次生病住院要动手术时,我竟然仍然像当年那个小女孩一样守在父亲病床边哭泣。
虽然父亲老了,但他永远是我心中那座伟岸的大山,支撑着我的精神力量,而我永远是他牵在手里的那个小女儿。
如今,父亲八十高龄了,幸运的是父亲身体依然硬朗。
父母在,人生就不仅只是归途,人生还有来处。
父母不在,人生就只剩归途。
感谢你还在我们的身边,父亲。有你在,我就还是女儿,有人疼爱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