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0 星期日 多云
陈大伟老师在《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第十章中指出:要有效地促进教师发展,就需要从教学效果入手,既关注教学行为,又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师“知行统一”。为了避免“行”的失败,教师更需要在“知”上下功夫,用科学的“知”指导自己的“行”。而“提出教育假设是获得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的基本方式与重要途径”。
教育假设包含三重意蕴和价值:
假设是面对可能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假设是人的基本生活状态和方式,人生活在对世界的假设中,并且总是基于假设而行动。教育面对的是人生活的世界,教师需要教育假设的思维方式。
教育假设是创新教育实践的必要准备。教育假设是教师对各教育实践要素的现状、彼此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的理解和推演。可以从依据和过程两个方面做教育假设。假设需要发现可能性、小心论证,可以用“虚践”的方式验证假设。
教育假设改变教师的行走姿态。基于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实践性知识观,教育假设是教师应该有的教育行走姿态,也是教师增长自身实践性知识的基本道路。
教育假设对教学实践具有先导作用,所以促进教师改变需要从改变教育假设入手。教育假设引导研究性教育实践,研究性教育实践又丰富和发展着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这样,教师的专业发展得以实现,课堂教学也得以改进。
例如:我准备进行三上第三单元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阅读教学,确定教学难点是“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探究‘穷'的原因”,我原有的认识是“通过梳理小女孩的五次幻想,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些美好的幻想?结合寻找文中体现‘穷'的句子,对比之下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考虑最多的是“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找线索”。
这天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小女孩几次擦燃了火柴。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四次,我又让大家再读课文,仔细找,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人的答案还是四次。
我灵机一动让同桌之间“对答案”,其实这个时候我是在脑子里飞快地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我先仔细确定了五次是正确的,那学生为什么坚持认为是四次呢?是不是读课文时心不在焉?显然,我在他们读书时巡视全班,没有发现不认真的孩子。是不是有的同学说四次,他也跟着别人说的?我想,如果他数的是五次,也不会附和别人四次的。其实,问题不是出在数数上,而是出在每次出现的幻象上,因为第四次和第五次的幻象都是奶奶,同学们就忽略了。
至于为什么有第五次,实际上文中是有线索的。课文篇幅比较长,仅用眼睛扫描,很多看得不细致的同学就会漏掉某些关键的细节。“我为什么不边读边画线标出来呢?”
之前要求学生“边读边找”,“怎么找?找什么?”对于学生来讲,在课堂上有限的阅读时间内,眼睛瞟过了,就算读完了,能在大脑里留下印象就留下了,没有留下痕迹的就是空白。
为了做到准确,我立马改变了方法,改“边读边找”为“边读边画”,让学生画出每一次点燃火柴的句子。果然,这样大家一下子就找到了每一次点燃火柴的“证据”。
因此,我便获得了“边读边画有利于提取重要信息,精准找到线索”的新经验,这也成为了我的个人实践性知识。
在后面教学《那一定会很好》这一课时,我便运用了“边读边画”的方法,学生就很正确地回答出小种子的生命历程有哪些。
通过这种教育假设,我感觉对自我课堂问题的剖析更加深入了,反思和总结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这就是陈老师所说的专业得到发展、课堂教学得到改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