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我们关于《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中“洛蕾塔个案”,欧文.亚隆的《诊疗椅上的谎言》中“特罗特和贝拉”的咨询关系的场景再现。
单从罗杰斯与洛蕾塔的互动过程中,似乎并不易察觉到这是一个与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住院患者之间的对话。尽管罗杰斯当时是以美国心理治疗师协会的第一任主席的身份投入到这次观摩性面询之中的,然而在整个过程中,他并没有把自己置身于一个高高在上的专家位置,而是至始至终地作为一个与洛蕾塔平等的人和她对话。罗杰斯在面询中,始终如一地对洛蕾塔做出共情反应,也非常坦诚,同时给予她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理解和尊重。从而促进了这位分裂症患者的自我理解和接受,并增强了她认清问题的能力。所以洛蕾塔由衷地回应罗杰斯说:“我们的谈话给了我很大帮助,这种帮助远远胜过药片和治疗”。
从中不难看出,接受,尊重和理解的氛围可以形成一种有利于个人成长的良好环境,即使是像洛蕾塔这样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依然能够对治疗师的共情,始终如一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做出积极反应,且最终因这份极具疗愈性的咨询关系的滋养而暂时理性地摆脱严重的紊乱状态。
在现实的咨询中,无论吸收沉淀了多少相关的知识和理论,我们是否也能做到像这位人本主义学派的大师那样,彻底地放下自己和大脑中固有的那些理论分析评判及心中难以抑制那份掌控欲,乐意完全地委身于来访者,真正地去倾听,理解,接纳和关注到他本身呢?
治疗师西摩·特罗特在工作中秉承放下一切的技巧,只是将患者当成一个人来对待的原则,在70岁时,为了帮助患者贝拉,不惜冒险而被吊销执照,结束了职业生涯……
由此可见,治疗师有时候会面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致命诱惑,仿佛只有跳下悬崖,才能救出患者,这是对心理治疗伦理的极大冲击与挑战。患者极强烈的求助需求,会是治疗师的致命诱惑,如何守住自己的专业伦理底线,而不陷入患者的投射性认同中,是所有治疗师都要面对的现实难题和伦理议题。只有越过这道坎,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称职的咨询师或治疗师。
对于上周的作业,有几分阻抗和懈怠,课前应付差事般匆匆了事!好在老师不那么介意,问题是作业好应付,自己的心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搞定的!
呵呵!看来目前还未全部挣脱超我强加给自我的种种无形的标准和要求啊!但愿对于本周的作业,能稍微积极投入一些吧!
认真工作,好好学习,天天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