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女儿最近挑起来的无名之火和挫败感已经笼罩我一周了,对女儿软硬不吃的教育无力感,让我不知如何是好。起因是因新冠疫情被宅在家里,上不了学,却天天玩游戏,不主动学习,前几天,还因为粗口和她小姨发生了口角挨了打,这下可好,更是锁在房间里,饭都不出来吃了。唉,17岁的年龄,骂又骂不听,打又打不过了,真是感觉“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了。唉,胸口堵得慌。
今天早上,在上班的路上花了20多分钟听了一本书——《活出最乐观的自己》。非常有感悟和收获。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个乐观的人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天生的乐天派。的确,从前的我,人人都说性格开朗大方,常常笑声不断,可是,现在,却经常是愁绪满腹,看什么都不顺眼,脾气也是压抑在心中,仿佛随时都能爆发一样。这算是中年危机吗?
说真的,人到中年,老人、孩子、伴侣,事业、健康等等,所有生命中标注为重要的东西,此刻都变成了压力。好像没有一件是顺心的。有时自己也会开导自己,可是效果不佳,一转头,情绪该来还是来,悲观的想法经常常驻大脑。
今天,听了这本当代认知心理治疗的创始人之一——马丁.塞利格曼的《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为自己的悲观找到些答案,并也从中学到了一些改变的方法。这本书里,告诉了我们悲观情绪是怎么来的?有两个方面:一,悲观是来源于习得性无助感。二,悲观来自于你对一件事情的解释风格。首先,悲观是来源于习得性无助感。也就是说,悲观的核心是无助感。习得性无助的意思是说,人们从失败的体验中获得了一种绝望的认知,就是即使再努力,也无法改变现状,也不可能成功,这种绝望和无助的感觉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从而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悲观的人面对一件事情,会感觉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没有用,所有坏事都是自己的错。这个坏事会持续很久,甚至是一生。这正是我现在的感觉!
我回想了自己,这些天,对女儿管教的无助感,对未来深深的担忧,就是造成了我这几天心情郁闷的最主要原因。由于对女儿的教育的无助感,感到她什么都不听我的,不和我沟通,也不好好吃饭,天天锁在房间里不出来,我又没有办法让她变得听话和努力上进,非常担心她的将来,也担心未来家庭的和谐,但又做不了什么的感觉真的让人压抑和不愉快。更是由此导致了看什么东西都是不顺眼的。比如,昨天和老爸也起了点小争执,本来就是浇花的一点小事儿,却造成双方都不开心的结果,我想,这可能正是书中所说的,是习得性无助感造成了悲观,并且转移到身边其他事情上时,由于习惯性,在别的事情上又强化了无助感,从而更加悲观。这是一个明显的恶性循环。
其次,书中提到,造成乐观还是悲观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一件事情的解释风格。就是你对一件事为什么会发生的习惯性解释方式。这决定了你在一件事情发生后,是往乐观方向走?还是往悲观方向走?乐观的人,面对一件不太好的事情发生,会认为这都是暂时的,事情发生都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通过努力可以变好的。悲观的人的解释风格是,这件事情的发生都是由于我的错,是我的原因造成了这种结果。然后自己一直有种负罪感,认为这种影响是长期,甚至永久的,这就是一种悲观的思维模式。
比如,一个人减肥,因为晚上的时候忍不住,吃了一块蛋糕,事后她就很懊恼,认为自己真失败,没有毅力完成减肥的目标,最后,干脆破罐子破摔,直接把一整个蛋糕都吃掉了,也不减肥了。其实,这就是一个悲观的解释。从吃了一块蛋糕的事实,她把这件客观的事情,直接解释成了是因为自己毅力不够,从而导致的失败,这就是悲观的解释法。
同理,我自己面对女儿的教育问题,有时也会把责任全部归咎于自己身上,比如,她这一周的反常表现,不吃饭,不出门,不好好沟通,是缘于对我的生气,气我在她和小姨之间发生矛盾时,我没有支持她,没有袒护她、给她安全感,而对我失去了信任和爱。我会认为,这种对我的不信任和不爱会持续很久,也可能会是一生的疙瘩。所以,我是一个不会教育孩子的失败的妈妈!说实在,这几天,我就是这么想的。随着孩子的长大,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会有一种无助感,还有一种自责感,感觉自己没有能力把女儿教育好,是自己的一种失败。这种悲观的解释风格,就是造成我现在不开心,慢慢悲观起来的原因吧?
马丁..塞利格曼不愧是“积极心理学之父”,他对悲观的分析直接击中要害,我觉得我全中!对事情的无助感和悲观的解释方式,的确是我这几年存在的问题。听这本书的时候,我积极关心的是如何解决我的悲观,如何让我跳出悲观的思想,重新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所有难题 。
马丁.塞利格曼告诉我们:就像无助感可能是习得的一样,乐观也是可以学会的。他在阿尔伯特.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上,加入了自己D和E补充。也就是我们要学会的ABCDE理论。我们先看一下什么是ABCDE理论:
A:——adversity ,代表不好的事;
B: ——belief , 代表你对这件事的想法;
C:——consequence ,代表你依照自己的想法做出的行为,也就是后果;
D:——disputation ,代表反驳;
E:——energization ,代表激发。
每当发生一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ABC方式。有时候一件事情发生了,你对它做出的反应也是很快完成的,有时出于本能,有时可能也就是一个想法,转瞬即逝。如果你的C,也就是你的行为是积极的,令你感觉是愉悦的、正面的,那事情也就打止了。如果你的C,也就是你的行为或后果是令你感到沮丧和悲观的,那么D就可以进行下去。你要仔细观察你的B是如何导致你的C的?是不是你悲观的想法,直接导致了你的悲观行为?如果是,你要试着像一个纠察队员,或一个辩论选手一样,找到各种证据来证实你的这个想法或行为是不对的,站在另外的角度,把自己悲观的想法和行为驳斥倒。
就以那个减肥的人来说,她因为自己忍不住,吃掉一块蛋糕而自责,最终放弃减肥。如果她试着找到一些证据,作一个积极的解释时,结果可能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她可以想,一块蛋糕的热量其实比晚餐多不了太多热量,正好没有吃晚饭,就把蛋糕当成晚餐好了。而且,在减肥这件事上,我已经坚持了一个多月了,说明,自己的毅力也是很棒的啊。如果找到这样的证据来解释,她就会不在意那块蛋糕,放过自己,不再纠结,也不会发生放弃减肥这个行为了。
从而想到我自己,我的ABC是:A:女儿的拒绝出房间吃饭——B:我认为这是我在她和小姨争吵时我没有支持她,她对我产生怨恨的表现——C:我很难受,感觉自己是个失败的妈妈。由“事实——想法——后果”可见,我的悲观的解释风格,令我自己很难受,也很沮丧,从而对未来充满担忧。
我现在试着找一些反驳的理由,来证实自己想法和行为的错误:在她和小姨争执时,我有去劝架,虽然力度不够,却并没有袖手旁观;事后,我还写了封信给她,为她说明道理和原因;站在旁人的立场上,她不学习并说粗口是不对,教育她是应该的;如果她做错事不教育,到了社会上,会吃更大的亏——所以我不应该自责; 现在她不听话,不代表以后不孝顺;不要为没有出现的事情过度焦虑;虽然她不出来吃饭,但对我给她的水果和问话还是有回应的,说明她也没有真的恨妈妈。自这件事发生后,我认识到了不能再对她溺爱下去了, 她呢,也许认识到她的错误了,可能只是不善于表达;我应该给她一点时间,让她自己慢慢适应和走出这个情绪——所以,从整个事情的发展来看,虽然严厉,但效果也有,我也不算是失败的。教育是一生的,不能因为一件事就自己全盘否定自己。找到这些理由论据,虽然还是没有改变事实,但我的心情有点放轻松了,我也不应该给自己太大压力了。
还有一个E ,代表着激发,当我们用了D的反驳方法后,发现自己所持的消积的看法竟然是对的,也就是事情真如我们所想的是悲观的,是糟糕的,那么就需要用到激发的技巧了。因为如果你一味按照消积的想法去行动,大概最后你会走向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结局了。这个时候,采取“非灾难”的解决方法E就非常有必要了。马丁.塞利格曼告诉我们,此时,面对悲观的行为,你干脆就不要去想它,或者干脆不理它,继续过日子。除非必须要面对它时,就心里对自己说:不要想它是不是对的,要想它是不是对我有用的。和女儿之间出现的这种悲观认识,没有到需要用激发的这一步,因为我已经认识到了我这种想法导致的行为真的是悲观表现,找到反驳理由,让自己跳出这种情绪,用积极的想法来代替悲观的想法,就是解决办法。
这本书最后也耐心地教我们,先用笔记记录的方式,找到每天让自己不愉快的经历,识别自己的ABC模式,找到B和C之间行为的关系,确定是悲观解释行为后,你要学会找证据理由反驳自己,跟自己的想法辩论,从其他角度看待这件事,然后把重点放在可以改变的、特定的、非个人化的原因上。最后一步是激发,确定悲观解释是正确的,也要寻找更有意义的解决方案,不要想这个想法是不是对的,要想它对你是不是有用的。大家先用笔来记录分析,如果熟练了,就可以直接在大脑里分析解决了。
行动起来!如果你也正处在悲观心态的包围之中,请尝试运用马丁.塞利格曼的ABCDE理论跳出来,为自己寻找回曾经乐观积极的心态,我们已经丢失它太久了。
感谢《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这本书,感谢它对我长期沦陷于悲观里却仍不自知的点醒,以及它清晰的理论开悟和明确的方法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