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y.do的优秀有目共睹,就算稍微有竞争关系的我也不得不承认它很优秀。
时间管理、事务类App我没有调查过国外市场,就以国内观察到的情况来说:
Any.do目前的主要盈利是“增值服务”:月费3美元、年费27美元。无法查出Any.do具体营收和付费会员数、付费比例。
不过在中国个人工具类应用,有一个算一个,只要是靠“付费会员”这项收入做为主要营收的应用全部都得死。
和Any.do功能相似的高效Todo几百万用户,没有开通项目协作的前期主要靠捐款,类似维基百科一样成了半公益项目,无法覆盖成本。
高效Todo以前是朱庆祥老师一个人做,后来他拉了几个人组团准备融资做,但后来融资也没成。在中国试图靠个人增值服务为商业模式的工具类应用,资本市场都不认。
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付费环境太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竞争门槛太低:如果你想阉割功能提升付费转化率,那么用户马上就会抛弃你。这条路在中国几乎行不通。
事实上你列一下除了游戏以外,只有QQ、陌陌、优酷(内容独特性)这种具有大优势、强需求、独特性的服务形成了规模化会员营收。
所有的会员服务都是通过阉割功能来提升付费:优酷会员去广告、看独播视频;QQ会员加速升级。
这样的会员服务其实和互联网提倡的精神所违背:互联网精神是尽可能给用户最好的体验,而增值服务却要通过影响体验的方式获得会员收入。如果没有竞争优势,你阉割功能,马上就会有竞争者取代你的地位,很难通过会员费形成规模化营收。
现有的滴答清单、高效Todo等等都在向轻协作方向发展,收费对象转换成团队。
又得吐槽一句:在中国,团队的付费意愿也特么很低,不过相比个人,团队有相对较好的付费习惯。
这时候市场上的时间管理、事务类应用盈利方向都在向“团队收费”发展,但是这类应用最大的难点在于协作功能不专业,相比专门做协作、效率的企业服务而言很不专业,所以收费很低:企业服务动辄几千、上万,这类应用却很少上百。它们更多的是在现有用户池中挖付费用户,选某个非普遍需求作为付费功能来做协作。这种市场确实有,但是多大很难说,这类应用目前都没有形成规模化的营收。
时间管理、事务类的目标用户又很泛,它不像垂直应用那样把目标用户缩小到某个群体,继而发展电商、线下活动、出书等等商业行为。就算工具类应用中的标杆印象笔记电商、周边产品路也没有走通。所以在中国,效率工具类应用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几乎没有。
不过据我亲身体验到的现象是:效率类软件可能会和传统行业抢生意,比如培训行业。以时间管理为核心的应用,团队可以发展大客户提供高价值的培训课程;有产品优势的应用可以积累模板卖给大客户程序。
如果单纯的将盈利目标瞄向个人,那除了广告以外确难形成规模化营收,当然另一种选择就是建立品牌优势,导量做离钱近的产品了。
工具类产品离钱太特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