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重点
左庶长开府——秦孝公的领导力
没有多少人会问,为什么秦孝公能迅速掌握实权,而没出现被老臣架空的戏码。因为大家默认这位刚毅厚重的青年,有着吸引群臣宾客主动效忠的人格魅力。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孝公在即位头一年打出软硬兼施的组合拳,一方面是他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另一方面则是形势迫使他不得不连续出招。极有主见的孝公,当然早已内定卫鞅是未来的首席执政大臣。但秦国的现状决定了,孝公和卫鞅都只能稳扎稳打,不能像齐桓公用管仲、吴王阖闾用孙武那样骤然提拔。授予卫鞅“大夫”职既符合穆公时的传统,也可以避免他过早招致保守派围攻。
既然已经息兵养民,以军功方式给卫鞅升职是不可能的。秦孝公决定让卫鞅通过论战方式树立威望。卫鞅在朝会中不孚众望,驳倒了代表保守派的甘龙、杜挚两位大夫。孝公趁势拍板决定秦国变法,“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在秦国旧官制中,庶长类官吏职能混杂,军事、行政、生产都管。其中左庶长实权很大。卫鞅由此获得了军政实权,以“徙木立信”为开端,推行了第一轮变法。尽管卫鞅大权在握,也深得孝公信任,但就事论事,秦国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旧的社会结构没改变,就算生搬硬套地推行各种大一统制度,也会扭曲变形,反倒祸国殃民。
因此,卫鞅给秦孝公的强秦计划书,不得不分两步走。
第一步先打基础,改变秦国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直到各地域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时,才能进行第二步——全面建设真正统一的新体制。对于这个现实,在政治斗争中占据主动的秦孝公与卫鞅,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与高度的默契。也许,他们料不到第一步要花多久时间才能完成。但是,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向实际情况妥协的必要性。两位年轻人把热血与冷脑结合得很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