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错误的奶酪模型
扩展思考
人难免会犯错,瑞士奶酪模型就是为了尽量减少错误而出现的。
奶酪中孔洞的来源有两种:主动失效和潜伏失效。
1.主动失效:人所做的不安全行为
2.潜伏失效:系统内不可见的原因,来自设计师,程序员或者高层人员的决策。它会一直隐藏在系统中,直到与系统中的主动失效因素结合造成事故。
从中美两国对待医疗事故的不同态度中,我们必须得反思事故发生之后的应对方法,不要总是推出去个替死鬼了事,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瑞士奶酪模型告诉我们,我们犯的大部分错误并不必然导致最坏的结果发生,除非我们犯了一连串的错误。
这提醒我们在犯下一个错误时,冷静大脑,避免犯下更多的错误。反过来,如果最坏的结果发生了,那就需要我们去找到那一系列的错误,并务必找出里面的潜伏失效的因素。
(很奇怪,真的要回忆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时,我却什么都想不起来,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其成因,真的不能算作错误。应该是目前相对单纯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待经历过职场之后,就会有素材了。
写完上面这一段话后,我就脑子一抽犯了个错误。不过实在分析不了,因为我发现总会有一个瞬间,做的和想的不一样。明明知道这样是错的,不应该做,还是做了,理解不了。)
拆书建议
瑞士奶酪模型对我们系统分析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很有启发意义。
1.结合你的职业或者行业思想,应用瑞士奶酪模型分析一下错误背后的隐性原因,而不仅仅停留在显性责任人上?
2.结合上题找到的原因,能否建立错误的分级对待机制,不同的错误可以应用不同的处理流程和响应速度。
3.当你看到一个错误时,想一想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责任者,是一定会犯错的人,还是设计或决策中产生的隐性错误导致一定会出现一个犯错误的人?还有,哪些发现的错误其实对最后责任而言,是一个无关的错误?当然,它完全可能在下一次造成其他类型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