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这部影片主要讲的就是热爱音乐的鼓手学员尼曼,在乐队老师弗莱彻的疯狂逼迫下,激发出了潜能,最终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鼓手。
弗莱彻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曾经带出了很多一流的乐手,他的教育观非常明确:
“我不是去那儿指挥乐队的,随便哪个人都能指挥。我是去逼他们突破自己的极限的,我认为那是绝对不可少的。”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刺激和逼迫,才能压榨出一个人的潜能,从而造就一个传奇人物。而温和的鼓励和安慰只会让人安于现状,止步不前。
所以,为了练就更加出色的乐手,他无所不用其极:辱骂、讥讽、威胁、扇耳光等等各种手段连绵不绝,绝对是一个真正的“魔鬼教练”。
看到这,不知你会不会感觉很熟悉,有没有回忆起你的哪位老师。反正在我的中学时代,老师们的手段可是要比弗莱彻丰富了不知多少倍。即使是比较正规一点的学校,打骂体罚不那么严重,学生也是生活在一种高压之下,被逼迫着学习、学习、学习……
但是这么多年、这么多学生,我们的高压流水线创造出了多少精英人才呢?
毋庸置疑,弗莱彻的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是很有问题的。其实他心里对这一点很清楚,只不过他觉得与创造出一个传奇相比,损失一些普通人是值得的。他心里也充满着愧疚,有一次他在练习之前,说他以前一手培养出来的出色乐手肖恩因车祸去世了,一向强悍的他这次也流下了热泪。但是后来尼曼才得知,肖恩并不是因为车祸去世,而是因为弗莱彻的变态刺激患上了抑郁症,自杀身亡。弗莱彻当时所流的泪,并不是因为他惋惜失去了一个好的乐手,而是因为他对肖恩对所有被他逼迫的学员的深深的愧疚。但是他不能明白地表现出来,他还需要坚持下去,继续寻找可以激发培养的对象。
肖恩原先只是一个很平庸甚至有些差劲的乐手,但是弗莱彻看中了他,并一手将他培养成一个出类拔萃的乐手。但是最终也没能避免悲剧的发生。这就说明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压榨潜力,首先要找对方向。
这很容易理解,努力的方向不对,不仅不会越努力越幸运,最终甚至可能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肖恩从一开始可能就不太喜欢做个乐手,所以才会酿成最后的悲剧。而尼曼则是对音乐疯狂的热爱,他为了成为一名好的鼓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挚爱的初恋,打鼓打到满手都是伤痕,即使遭遇了车祸也要坚持上台演奏。在他的眼里只有音乐。这样的人,加上弗莱彻的教育手段,是当然是可以磨练出来的。
再来看看我们的教育,千千万万的学生数十年来接受着同一个模式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好好考试。这么多的学生,都被设定了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就是考个好大学。这显然是一种效率极低、抹杀创造性的教育模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各行各业都忙着山寨别人,而鲜有一丁半点的创新。
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成为更有用的人,以后对孩子的教育,我想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培养孩子为人处事之道
不管做什么,做人都是根本。孩子从小就要教给他做人的一些简单道理,不求他将来成为一个至善至美的完人,只求他能够明辨是非,做一个简单纯粹的人。
2.引导孩子找寻自己的方向
开放式的引导教育,对于孩子来讲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没有权力在孩子们的人生白纸上画这画那,即使你画出了一幅杰作,那也是你的作品、你的想法、你的意愿。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理解什么是色彩、什么是美感,至于他们要在白纸上画些什么,就任他们自己摸索去吧。
3.弗莱彻的方法也必不可少
要想孩子能够更好地成长,弗莱彻的那些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人的潜能往往都是需要很大的外力才能激发的,我们常说的“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讲得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孩子寻找到自己的方向之后,我们用力的一推,往往可以让他们更进一步,成为更出色的自己,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