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讲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童年的松子受到父亲的忽视,父亲只爱怜病弱的妹妹,由于妹妹病重,父亲不苟言笑。
唯一的一次,松子和父亲去医院看完妹妹出来后,父亲带松子去了一个游乐场,看小丑的演出,小丑做了一个鬼脸,所有观众都笑了,唯独父亲依旧一脸严肃,松子为了让父亲笑,自己学小丑做了一个鬼脸,父亲终于笑了。
从此,松子在想讨好别人或者情况紧急的时候,总是做这个鬼脸。
长大后的松子做了父亲想让她做的工作,成了一名老师。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松子的一个学生偷了钱却又不承认,松子作为班主任,校长自然是让她去问清楚学生。
电影中,那个学生一脸不屑与冷漠地站着,松子跪在他面前,求他告诉她实话,那个学生还是无动于衷,朝松子扔了个枕头,走了。
松子想尽快解决问题,于是决定自己承认罪名,她打开自己的钱包,发现钱不够,于是她从另一个同住的老师的钱包里“借”了一点钱,然后跑去跟旅店的老板说是自己偷了钱。
为了掩护这件事,不要扩大影响,松子还被领导性骚扰。
松子后来被学校辞退了,也离家出走了,经历了几段感情,做过第三者、舞女、杀过人、坐过监狱,每一个伴侣都会对她家暴,第一段感情的那位作家甚至让她去做舞女挣钱。
只有在最后一段松子与当年偷钱的那个学生的恋情中,那个学生确实是喜欢她的,其余的感情都不是爱。
最后,当松子捧着一束花迎接从释放出狱的恋人(当年的那个学生)时,他却觉得自己只会伤害松子、不愿意和松子一起而打了松子,松子至此已心灰意冷,又偶遇自己的哥哥,说到妹妹已离开人世,她更是绝望。
于是,她自己找了一所公寓,公寓旁边有一条类似家乡的河,每日无所事事,不与任何人交往,封闭自己,身躯变得笨重而肥胖,年纪也渐大,某日看电视迷上了一位小鲜肉的偶像,给他写了好几百页的信,然后就天天等他回信。
最后,松子在找回她扔掉的昔日好友的名片,打算重新做理发师时,由于叫一群小孩子赶紧回家而被他们用棒球棒击打,晕倒后死去了。
看完影片后,我感慨万千,有些许害怕自己会度过像松子那样“无聊的一生”。
虽然影片中的主旨似乎是“人活着的价值在于付出多少,而不是索取与得到什么”,但我纵观全片,觉得除了这一点以外,还传递出了更多更引人深思的信息。
造成松子“被嫌弃”的一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以下几点占主要部分。
一是童年被忽视缺乏爱。出身无法选择,松子没有母亲(影片中未提及,猜测早逝或改嫁),家中有妹妹体弱长年卧病在床,父亲怜爱妹妹久美,忽视松子,松子渴望得到父亲的爱,为了让父亲笑,松子学小丑做了一个鬼脸,松子成为了一个讨好者。
小时候讨好父亲,长大后做父亲希望她做的职业,穿父亲希望她穿的和服拍照,在单位讨好领导,讨好学生,所以会有松子跪着求她的学生说实话,会有松子迫于领导的过分要求牺牲自己。
一直都是在小心翼翼地讨好身边的每一个人,照顾他们的感受却委屈自己,将他人的需要凌驾于自身需要之上,完全没有自我。
她愚蠢地想着尽快解决这件事情,却没有考虑解决方式是否恰当,于是自己承担了罪名。
被学校辞退后,回到家中,又被父亲批评她向妹妹诉说自己的爱情,满肚子怨恨与愤怒,她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妹妹发现了极力挽留,然而她嫉妒妹妹,她恨妹妹,妹妹夺走了父亲对她的爱,礼物从来都是给妹妹的,父亲的睡前故事也从来都是属于妹妹的,松子什么都没有,她怨气冲天,想掐死妹妹,都是妹妹的错,都怪妹妹,这一幕被另一个家人看到了,松子于是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家。
童年的缺爱致使松子非常渴求爱情,对爱情几乎不加选择,来者不拒。她一开始和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在一起,那个作家对她拳打脚踢,甚至让她去做脱衣女郎赚钱,她却一直无怨无悔,像上瘾一样地对他不离不弃,还对很多人说他很纯粹。
那根本不是爱情好吗!作家和她在一起是为了生理需求,松子可以听话地为他赚钱,而松子对作家的感情,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一种自欺欺人无比愚昧的依恋,她依恋的根本不是他们之间的情感共鸣,她依恋的是“这世上至少还有一个人是和我在一起的”,她的思维是“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这也造就了她每一段悲剧的爱情。
诚然,松子童年的不幸令她形成了自身的固有模式,讨好、缺乏安全感等,这一部分已经被现在的心理学家印证为形成一个人个性的很重要的原因。
但出身无法选择,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父母、姐妹,我们所能够做的只有接纳,从内心深处去接纳,接纳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姐妹,接纳自己的出身,接纳他们的局限性与不完美,接纳他们忽视自己、不爱自己的事实。
然后,长大成人后,用自己的力量好好爱自己,努力弥补童年的情感欠缺,在自身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满足自己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从经济独立到精神独立,对爱情保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绝不委曲求全将就自己,绝不可怜巴巴小心翼翼乞求别人的爱怜,坚信自己拥有能够获得幸福的能力,在爱情尚未到来之前好好爱自己,在爱情来到之后用心经营,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的家。
二是没有自我。松子活着没有自己的梦想,她的梦想似乎是为了她的伴侣,为了他去赚钱,做他想让自己做的事。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都是在等待与另一半的见面中度过的。
第一次,是她做了别人的情人,每周三盼望着与他见面;第二次是她杀人了,想回到一个地方自杀时遇到一个理发师,和那个靠谱的理发师度过了短暂的快乐的几天后,被警察逮捕入狱,她在监狱中每天锻炼身体,学习新技能,过得充实而快乐,她心中装着那个理发师,装着再见到他从此幸福快乐生活在一起的希望,虽然理发师从来没有来看望过她,于是她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日子;第三次,是她爱人入狱了,她在等待他出狱的日子里,每日平凡的快乐着。
这些所有的快乐,都建立在有爱人的基础上,她心中装着那个人,无论多久的等待过程她都觉得很快乐,因为她心中有希望在。如果没有了爱人,她便如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一般,失去了希望,每日苟且度日。
每个人都曾经迷茫过,彷徨过,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导致我们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别谈如何才能达到了,但无论如何,一定要保有自我。
每个人生来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梦想,真正的快乐是不寄托在任何人身上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别人都是不可控的,一旦寄托与依赖,如果快乐的基石发生了不好的变化,则会不再快乐。
真正的快乐其实是自己内心的怡然自得,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的快乐,自己每日进步与成长的快乐,不依赖外界环境的快乐,才是最长久的快乐,只有让自己的心中升起一轮太阳,才能永远照亮自己,并温暖他人。
三是悲观消极。影片中,松子多次说她的一生完了。当她为了学生顶罪时,当她看着她第一个爱人自杀时,当她杀了人时,她都在心里对自己说,她的一生完了。
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很多挫折,人生就像心电图,起起伏伏才证明人还活着,一旦成直线则说明已经停止心跳了。当挫折来临时,可以伤心,可以难过,但不要悲观,不要消极,不要因为人生某个阶段的失败就轻易断言自己的一生,从人生整个大的格局去看,正是一系列的挫折才让一个人得以成为今天的自己,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如果自己都放弃自己,那还有谁能够拯救你?只有经历过了最黑的黑暗,以后才不会再害怕任何的黑暗。
按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而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尤其是三岁以前的童年经历则决定了他的性格,那么,似乎可以把松子的悲剧归咎为童年的忽视与缺爱。但,出身无法选择,又有哪个孩子童年时是完完全全被父母看见的呢,这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不要把童年的缺爱当成逃避现实、不努力不进步生活不幸福的借口,年幼时的自己没有力量,但成年后的自己是能够有力量去支撑自己的梦想,改写自己的人生的,接纳曾经经历过的一切,接纳缺乏爱的事实,并用自己的力量去做出改变。
写给自己,也与大家共勉。
R���ߝȸ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