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8抢救茧居族
最新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广泛意义上的“啃老族”就已经达到了2.7亿。他们在父母失望却无奈的目光中,心安理得地过着安逸的啃老生活。2.7亿年轻人,只是广泛意义上的“啃老族”。其中包含了许多已经三四十岁却依然频繁向父母索要的传统型啃老族,还包括大量“茧居”的未成年人。他们有劳动能力,不去劳动,养活自己不是什么难事,非不能也,实(心理资本不足)不为也。所以孩子从小就要教育他们独立自立不要养成好逸恶劳的性格,“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这是郑板桥临别时对儿子的留言。
茧居和青少年的性格有很大关系,造成有些青少年成为茧居的,从个人方面有两大主要原因:学习上的不如意及其它方面连继挫败问题和社恐问题。社恐问题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 ,平时不刻意的观察,看不出来 ,往往在学习方面以及其他方面受到一些的挫折打击以后 社恐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更多的会被引爆出来 青少年本人也会进行自我放大 进而促使本人急于逃离学校,回到自认为最安全的家里面进行自我保护 。在家里的大量时间,又进一步加剧了 逃避者对虚拟世界的依赖 。
孩子茧居不是家长的错,当然家长负有责任,但不是主要责任。家长需要从高度的焦虑和内疚中转向问题的解决上。正视家庭的问题和家人共同面对和孩子进行沟通。当然光靠自己内部的力量指望通过自己的学习是搞不定的,这是需要求助专业人员求助专家的。就是要学会借助外力。
要改变父母对待孩子这种宠溺的对待方式。孩子茧居家长和孩子共谋得的一个结果。不管是家长的边疼爱边训斥,还是正好需要孩子做伴,或者是舍不得孩子出去。或者夫妻关系不睦,孩子加入成为父亲或者母亲的同伙。
孩子小的时候需要照顾,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不照顾孩子也是一种责任。家长不答应孩子的要求,不照看孩子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孩子除非有病,婴儿或者是残疾,才需要照顾。父母有一直照顾孩子的心结,这和中国的文化有关,和我们重视学业,重视孩子的成绩有关为了成绩为了分数,其他事情都可以不做都可以不管不顾。我会把孩子照顾的妥妥的。孩子茧居,这个时候作为家长的要划底线,要温柔,但是坚决的给孩子提要求,削减他的零花钱,告诉他你必须自立了,你要一点点的接触社会,你要相信自己是有这个能力的,表明家长的这种坚决的态度。
秦老师讲到这个日本和美国有一种8050现象,就是父母亲80岁了,孩子都50岁了,50岁了还坚决在家,那这个孩子真的就废了。当然这里面肯定还有父母对孩子深层次的不自信,然后包办代替否定。夫妻之间不能融洽相处的症结,夫妻不和孩子不安恐惧,导致孩子对他人缺乏信任。如果父母一方要求孩子选边站队,那孩子通常会和母亲结成同盟来指责父亲,然后排斥家人排斥同学,最终的结果还会产生对父母的愤怒。这就需要孩子把对父母不和的不满表达出来。
这里边有一个亲子间的共生,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低自我分化,容易和孩子形成纠缠不清的共生关系,这种低的自我分化的家人终日朝夕相处,心理上逐渐相互依赖,仿佛变成一个连体婴,一旦分离便焦虑不已,形成共生的情况,于是孩子无法上学,无法出门,父母也就无法离开。即便是暂时离开心理上,也无法不挂念孩子。
还有一个照顾孩子是家长还是孩子的需要?当然孩子小的时候是需要照顾的,如果孩子长大了进入青春期了,这个这个照顾孩子只能是家长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父母要控制自己对孩子过于保护的行为。当然青春期之前家长呢应该着重把眼光放在孩子的内部世界保护无弱弱小无力的孩子,那进入青春期之后,家长应解除一切对孩子的保护,帮助他进入外部的世界。但这种变化有风险,父母如果总是犹豫,那么孩子就不肯改变,如果孩子觉察到父母的这种想法,也不会有所成长。
家人之间缺乏沟通的症结,父母要信任孩子并且激励孩子,孩子茧居的时候,父母看到的只会是孩子缺点不足,一无是处,父母本身高的焦虑和内疚如果不化解很难给到孩子这种支持跟帮助。需要提升家长的心理资本,使其恢复自信。
父母要给予孩子优质的爱和认可。要更多的去肯定欣赏和赞美孩子。我们人这一辈子穷其一生,无非就是追求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茧居的孩子在这几个方面都很缺乏。如果父母总在担心,那么给到孩子的就是不安的爱,孩子很难从这种从这种不安的爱的保护中长大。孩子需要的是充满安全感的爱。作为父母的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成长的状况,认可孩子有能力去克服困难。让孩子安心让他自信。如果孩子知道,自己就算不依赖父母也能把事情做好,就会自信的离开父母而独立,他也深信身边一定会有人会认同自己会能跟各种各样的人相处。
茧居族冶疗的“五位一体”的模式:
茧居族者自㫑,
同族群者互助,
家庭成员支柱,
社会资源协助
专业人士主助。
二.《家庭公约》对于家庭生态系统的重建、优化,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