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每天都要刷朋友圈微博,睡前不看看朋友圈总感觉有什么事情没完成,早上睁开眼睛不看看朋友圈不想掀开被子,
回家就算不开电视也要打开电视机在那里播放着,不看新闻感觉与世界隔离了。这些问题有没有?
在电子产品随手可得,生活智能化的时代里,不少人都面临着一个问题:信息泛滥。
这给我们造成了很多的困扰。于是各种逃离手机,关闭朋友圈,删除微信的极端做法相继出现。然而,过不了几天,有要重蹈覆辙。
以前信息闭塞,人们希望得到信息,如今人们又想逃离。追求娱乐的我们,反被娱乐所累。这是为什么?一切的信息都以娱乐的形式出现,这究竟是好是坏?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娱乐至死》,作者是尼尔.波兹曼。
【写作背景】这本书是在20世纪后期出版于美国的,那是个印刷步入没落的时代,而与此同时,电视机出现不久,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
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给了作者深深的思考。作者在这本书中就是通过电视机这一科技产品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作为题材来写作。电视做为一种媒介,却反过来改变了公众的内容和意义。
政治、教育、宗教等其他公共事务都被电视特有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表达方式就是----娱乐。这也最终影响了人们对外界的认识方式,这导致一切的公众语言逐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了一种文化。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我们最终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说到这里,有一本书不得不讲。那就是《美丽新世界》,这是1932年英国作家赫胥黎写的一本虚构小说。这本书也是很有名的,很值得引起我们深思的一本书。书中讲的是2532年的故事,却有很多预言已经在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
《美丽新世界》讲的是在未来,科技发达,人的一生都可以在出生之前通过基因改造技术来确定。在那一个年代里,社会安定,没有战乱,没有偷盗,没有抱怨,就是连局部的民事纠纷也没有,有点像传说中的乌托邦理想国。
因为每一个人都各安其职,他们从出生前,基因就已经被垄断的基因改造公司和统治阶级控制着。就人被分为五个阶级,从事着劳心劳力等不用等级的工作。
举个例子,一个出生前就被注定安排到煤矿工地的人,会被安排照射一定的射线,让他们出生前就对寒冷有恐惧的条件反射,从而适应高温的工作环境。在婴儿时期通过电击的方式来让他们对知识产生厌恶。因为煤矿工人不需要脑子。
这样这些人出生在进入工作之后,他们就不会产生不好的情绪,而是已经被安排好的很享受。
就算在最不济的时候,人真的有情绪了,还有“嘛唆”来让人愉快。(事实上就是一种毒品一样的神经麻醉药,但是在那个社会是合法的,甚至就是人们工作的报酬。)
各安其职的人都很快乐,但是是被安排好的快乐享受,基因里已经让他们认为他们做的事情就是他们想要的,所以很快乐。
所有的人都是基因公司培育出来的,然后安排到对应的岗位。胎生被认为是原始社会野蛮的象征,**也不是为生育后代,而是娱乐,大庭观众的娱乐。
这些定义好的快乐,就像《娱乐至死》里写的电视在不知不觉塑造人的思维是不谋而合的,书中波兹曼的意思是:1介质,也就是载体,影响着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看到的某个护肤品的广告是用过之后让人变得多么的白,什么能让人多么的廋。然后就是一个经过化妆师标准化精心的化妆的模特,视频处理的好像很美好。
然后你照镜子的时候就会先到你看过的广告或者综艺节目里那个明星多么好看,他说到“白”“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是,我们没有标准,究竟怎么样是美?唐朝时候,杨贵妃是胖的,她得到了皇上万般宠爱,于是百姓认为胖是美的。
如今,我们看到电视里的明星模特万众瞩目,他们白,瘦,所以我们认为白瘦是美的。于是你买化妆品的时候就要买美白的。
事实上,你看到一个非洲女孩,黝黑的皮肤,不瘦不胖,但是她很有成就,是希腊女神的形象,端庄大方,你也会认为她很美。
很多独立有个性的中国女孩,他们穿着旗袍,落落大方,他们不瘦也不白,没有双眼皮,发型很古朴,你也会感觉那很美。
但为什么你去化妆品店还是不自主的要美白,要减肥?因为电视,手机,网络都在宣传这样的概念。端庄的希腊女神形象和古朴的中国美人形象那是需要修养的美丽,是个例,电视网络也很少见。
娱乐的形式就是短平快,快速塑造人的思维,而娱乐有时好接受的,所以人们不知不觉思想就被绑架的,不注重内在的修养,只会被商家牵着鼻子走买一些见效快的化妆品。事实上效果也不如修身养性得来的美丽持久。
波兹曼在书中还说到:2媒介即认识论。
同样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一个习惯了纸只书的人,会不习惯电子书。有人会说,同样的内容,只是承载的介质不同,真是不懂变通。但是波兹曼说,不对,媒介是会影响认识的。
一个经常用手机打游戏的人,大脑中就会默认手机是用来打游戏的,那么即使他有心改变自己,下载一个看书软件,拿着手机还是会不自主想到打游戏的快感,于是看不了几分钟又打游戏去了。
就像我总想拿手机下载些英语节目学英语一样,没用,节目终究就是娱乐的,严肃了没人看,只有娱乐了才能传播,但是娱乐的东西真的可以让拿来学习一项要用来谋生的技能吗?
所以挣扎了几年的我还是回归现实,报一个线下实体班学习,是贵了点,无聊了点,但效果是可以看见的。
大家有没有思想不集中,难以专注,看不下一本厚重的经典书呢?比如《战国策》你能花上一两年时间啃完它吗?所实话,我从大学就一直想看战国策,但总是坚持不下来。
这也是波兹曼在书中着重讨论的电视机带给人们的问题。他觉得最可怕的是带着弱智般的微笑的电视主持人。他们常常脱口而出的是:“好……现在”。
好......现在,这句话代表主持人接下来将要说的这条新闻和上一条新闻毫无关系。新闻没有背景、没有结果、没有价值、没有任何严肃性,于是新闻变成了纯粹的娱乐。
电视剧插播广告,新闻追求简短,所以每条新闻本身就毫无关系,加上没有背景、结果、价值观,还有广告也是一个接一个毫无关联的产品。
这样的娱乐夜以继日的影响我们。如今甚至出现“一句话新闻”小视频等更加破碎的信息。
我们的思维也就日益成为:一样东西不许要知道有什么价值,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需要知道它存在。这样的东西堆满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思维于是间断不能集中,常常想到这个就跳出那个。
所以,现在我们身边“专注”变得特别受提倡。我们有没有想过,整个社会为什么都要提倡专注,你会说专注是好东西,是我们要具备的品质。
可是,你反过来想想,如果每个人都很专注,那提倡专注还有什么意义?提倡这件事说明本身就是因为稀缺。就像社会为什么要表扬好人好事,如果好人好事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还有什么提倡的价值?没人提倡我们要吃大米吧?
当然说了这么多,这本书看过之后也不是就要恐慌,就要关掉电视,关掉朋友圈,就像开始说的,逃避没有用,我们逃避不了也不应该逃避,时代趋势,
从老子的道上来说,还是顺从才是万物之道。当然顺从不是说就死猪不怕开水烫,而是说不要做关朋友圈的极端行为,
我们要反思,反思一件事的正反面,对外界灌输给我们的思想加以辨别,不要一股脑子接收,批判!批判!批判!
只有成为更强大的自我,控制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控制,我们才能既学习,又娱乐;把娱乐变得幸福,而不是“娱乐至死”!
时时刻刻保持反思,才能迈出第一步;而把工具仅仅当成工具,不贪恋,我们娱乐至死的现代病也就迎刃而解了。
说到批判,推荐大家看看《曾国藩家训》,原本看不下去可以听听百家讲坛郦波教授评说的《曾国藩家训》。简单介绍下曾国藩家训吧,
这本书虽然是曾国藩写给孩子及兄弟的一些家书,但是谈到的都是做人修身养性的条例,可以参考。曾国藩被誉为“千古反省第一人”,五千年来践行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最到位的怕是没有谁了。学会反省,学会自律。更好的自己,从内求,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我觉得任何一个出色的人一定都是既能够适应周遭环境又能保留自己独特思考的人。所谓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是看清了世界的残酷和虚伪之后任然能够保持真诚的人。
接下来,分享下《娱乐至死》这本书的一些句子:
【书中金句】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奥威尔是《1984》的作者,赫胥黎是《美丽新世界》的作者)
【书中金句】一个人学会的不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更为重要。通过看电视或者其他娱乐活动学习,并不能培养好的学习态度。
【书中金句】人类面临的最危险的状态不是被高压所控制,而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被剥夺自我。
【感悟】 反思性地思考我们当今信息过载、网络化和娱乐化的生活。
【感悟】 破除对现代科技的迷恋和崇拜,回到人类最应有的状态,不被娱乐所吞噬。
【感悟】着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放任孩子不加辨识的接受各种娱乐新闻。
【感悟】 新闻从业者需要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而不仅仅追求速度和广度;在教育等社会的基础方面注意方法的运用,避免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在商业方面使用创新手段,可以适当从本书的角度去思考商业运作的创新模式。
主题阅读推荐:反乌托邦三部曲:《我们》扎米亚京,《美丽新世界》赫胥黎,《1984》奥威尔。《我们》有一段时间是禁书哦,讲的是一个未来世界,高度数字化的时代,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代码;《美丽新世界》讲的前面已经介绍过,书中的很多语言也已经是我们身边的现实。《1984》讲的是和美丽新世界有点相反的,但也是被高度统治的社会。
这几本书和《娱乐至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思考娱乐或者快乐和谐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最后要看看《曾国藩家训》学会反思,反省,自律。
好,最后给出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思考。
1、什么娱乐对我们的精神是腐蚀的?
2、书中有什么在警示我们现在身边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