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函30期陈俊文于2019年端午节
近日在一些摄影微信群的交流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摄影老师似乎非常排斥摄影后期,分享自己的作品,他们总要附带解释,自己的作品是从照相机直接导出的,没有经过任何后期处理,以此来说明他是如何用手中的照相机来掌控所摄对象的光影、色调、明暗、虚实等,从而较好的刻画了主体和陪体,很好地表现摄影内容,最终想要说的是:我不屑于后期,因为后期就是利用现代电脑技术,对图片进行“东抓抓,西凑凑,这边挖一点,那边擦一点”的操作,俗称数码后期,或者简称后期,所以得出不用后期的理由,大有不屑于后期的口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我写了很多关于数码后期初浅认识的文章,但看到网络上还是那么多排斥数码后期的观点,我因此也分享一篇《摄影离不开后期,没有后期就没有摄影》的短文,没想到引发了群友的一阵讨论,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如果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那就更好。为什么有人那么排斥数码后期?要揭示这个问题,我认为首要解决所谓“后期”概念的问题,因为概念不明,就好比信号不在一个频道上,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永远没有交集,那样的讨论,无疑是浪费时间的。
我很感兴趣“北函校友”王文同老师在微信群里讨论数码后期时提到:当弄不淸运动员的性别时,采取检查DNA的办法,并@所有人,请问各位,摄影的DNA是什么呢?我赶紧科普一下何为DNA?DNA是指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英语:Deoxyribonucleic acid,缩写为DNA)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主要功能是长期性的资讯储存,可比喻为“蓝图”或“食谱”。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构细胞内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质与RNA所需。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自身构造发挥作用,有些则参与调控遗传讯息的表现。那么摄影的DNA是否也可以这么描述:摄影作品的核心思想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这种核心思想可以组成遗传指令,作为长期性的信息存储,给人以恒久的启迪和思考,所以一幅伟大的摄影作品,之所以伟大,因为它具备了一种核心思想,多年以后,不但可以继续给观众带来视界的震撼,还能够引起共鸣,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带来启迪和思考,这种核心思想,我认为可以作为摄影DNA的元素,是让我们正确欣赏一幅摄影作品的主要方面,不会出现误导,好比通过DNA检测运动性别一样,由于DNA的遗传指令特性,而且是长期的信息存储,所以对判断运动员性别时不会出错。
既然摄影DNA是一种核心思想,是对社会和自然想象的外在表现进行提炼和升华,并作为遗传指令一样,可以做到长期的信息存储,不会受到外界思想的干扰而改变。那么所有外在行为,其实都是表现的东西,都应该围绕摄影DNA去思考,去实现,回到数码后期的讨论,我觉得已经没必要非此即彼的讨论了,因为数码后期说到底也只是一个工具,是通过外在工具去突出、烘托摄影内在思想的过程,不是试图去改变摄影内容,所以认为数码后期就是“东抓抓西凑凑,这边挖一点,那边擦一点”,这是对摄影成为摄影作品的一种误解。
那为何对数码后期有这样的误解呢?不得不说到照片和摄影作品的区别了,记得我小的时候,也到影楼照相,那个时候,照相是通过胶片成像的,需要经过冲洗照片,才能看到自己的形象,这需要好长一段时间,那么这段时间,影楼在干什么呢?其实他们家在冲洗照片,这个过程还是蛮复杂的,我不太了解,幸好有一位老师,他们是照相馆世家,来看看他对胶片时代照片后期的介绍:照片是要做后期的,因为我是出生于照相世家,我家从上世纪三十后期就开照相馆的,所以从小就泡在照相馆里,照片的全套经过我是知道的一清二楚,我们早期照一寸,二寸或三,四寸甚至更大的照片都是要做后期,先从底片说吧,底片冲好了,要在一个特制的修片籍上用铅笔修人的面部,人脸部有缺陷都用铅笔修掉,然后再通过暗房把照片洗出来,如果是放大,还要在过曝处或不足曝光处进行遮挡,照片洗出来后再用毛笔沾墨进行修点,相片偶尔有出现斑点或白点,用毛笔修改一下,然后一张照片才能完成,每张照片必须经过这几道工序,如果你有过去的老底片,你看一下底片背面,脸部都是花花的,那就是用铅笔修底片的痕迹。
这位照相馆世家的老师介绍的很详细,结合现代数码后期,我概括一下,既有我熟悉的分区曝光,通过数码后期局部工具可以做到,而这位老师是通过人工的遮挡干预去曝光,从而达到分区曝光,我觉得胶片时代的遮挡和数码后期的局部工具都是殊途同归,不需争辩;对于局部细节处理,通过数码后期的画笔等工具可以修订局部,这个动作和胶片时代的毛笔、铅笔修片是一个道理,总之没有经过这些动作,照相馆是不敢拿出他的产品的,因为客户不接受,客户只要外在的美,哪怕你把他的脸部瑕疵搞掉了,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开心,因为你的工具赋予照片光鲜的美!
一幅照片,由于我们人眼看到的跟照相机拍出来的会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照相的镜头达不到人眼的宽容度,所见非所得,胶片时代幸好可以通过后期手法,运用毛笔、铅笔的涂擦、手势的遮挡,让照片符合审美观点,或者迎合卖点,不可否认胶片时代的这些后期做法的现实意义,数码时代同样如此,无可厚非。
既然胶片时代和数码时代都有相同的后期手段,为何到了数码后期时代,就要排斥它呢?我认为主要还是摄影和照相的概念没搞清楚,摄影是美学,摄影的DNA是一种思想,没有思想的摄影不能称为摄影,只能说是照相。好了,既然是照相,你可以爱怎么拍就怎么拍,爱怎么搞就怎么搞,包括后期,没有对错,只要被照相的人喜欢就好;但是作为一名摄影家,那就要严肃的看待这个世界了,因为手中的相机已经是你观察世界的眼睛,你按动每一次开门,不是简单的记录这个世界,他记录的应该是一个思想,作品给人以启迪和思考,通过数码后期是更加强调这个思想,而不是为了迎合形式美,去破坏摄影作品的内容,如果那样,那就只能说这是一幅照片,不是一幅作品。
针对摄影外在形式而言,是狭义概念,今天我们讨论摄影后期作为外在形式补充手段的时候,就要好好讨论,不应排斥。但在讨论数码后期作为外在形式为摄影主体思想服务的时候,也应辩证的看问题,不能因为主体,否认外在,也不能因为外在的重要性,丢掉内在美的实质,这是摄影广义的概念。所以无论从狭义还是广义上看摄影和后期,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相互排斥,否则都是片面的,所以摄影不该排斥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