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特别荣幸的作为主持人参加了张海霞和史俊德州名师领航工作室的教研活动,张老师在4月初就将这项活动告知了我们,大家开始就进行了研讨和商议,崔晓虹老师执教,张晓阳老师进行说课分享。上一周张老师决定把活动场地定在我们学校,并让我担任主持,负责场地的一切布置工作。直到昨天上午活动的会议内容才定好,所以我的准备时间也不是很多,只能在上课班级方面帮助两位上课老师尽量安排好。
昨天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带着四年级三班和五班的孩子到阶梯教室,让孩子们适应话筒的使用,并且缓解孩子们的紧张情绪。第二天早早的就来到了会场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因为担任主持工作,心里还是有些紧张的,两节课听的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后面的说课和汇报没听进去多少。整个活动下来,收获有这么几点:
1.关于孩子们的表现
每次上公开课除了为教学设计发愁以外,最让人发愁的就是学生的反应。有时候碰上一群比较活泼、敢说的孩子们,上课的效果会被提升很多,但当碰上一批比较沉闷、不敢表现自己的孩子们,除非教师的感染力特别强,否则整堂课就会在沉闷中进行。那么孩子们的反应为什么有不同呢?我在想第一和执教的老师有关,有的老师活泼幽默、有上课艺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在课前和孩子们进行互动,让孩子们适应执教教师和上课的环境。
第二个原因就是孩子们和自己老师之间的关系,这个原因有时候占了很大的因素,平时老师上课过于严肃,课堂中不让学生过于发散的学习和表现。这也和老师对数学知识、数学教学理解、掌握有关,从老师本身就没有真正明白数学课上到底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或者说本身课堂的目标就不正确,总之就是停留在了知识的层面,学生会做题就行了,不需要学生的思维碰撞和表达交流。昨天在和学生在活动前互动的时候,我问孩子们坐在这里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孩子们特别诚实的告诉我是害怕和紧张。害怕什么——害怕说错了,紧张什么——台下有那么多老师。
害怕说错和台下老师造成的紧张,反应的是学生对“错”的错误理解,以及孩子不够自信,不够自信归根到底还是害怕出错。其实数学课中学生出现的“错误”都是一种新的生成,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上直接就把学生出现的错误言论、发言等给否定了,长此以往学生不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有了思考会被老师否定,所以慢慢地就学会去迎合老师的“正确答案”,还有一部分学生就保持沉默,不再举手回答问题,这也是班级中为什么会出现一部分学生上课基本上不举手的原因之一。
化应龙老师提出化错教育,化错三部曲:错是错,温暖地“容”;错不是错,智慧地“融”;错还是错,自豪地“荣”。所以,老师们要善于抓住学生课堂中的“错”,是错,又不是错,怎样用我们的智慧去融错?最终让学生自豪的出“错”,敢于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思考,让学生的思考真正得到中肯的评价和引导,这样我们的孩子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场合,都会大胆的表现自己。
2.教师与课堂
两节课都是《平均数》,崔老师因为现场设备的操作多少受到了影响,在课堂中出现了紧张感,王老师的课堂还是比较成功的,孩子们比较自信地和老师进行交流和学习。统观两节课,在环节设计、情境选择等方面做的都非常好,但是唯一的不足就是还是停留在了知识的层面,在整堂课中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
这几年一直在学习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很多时候在设计上做的还是比较“与时俱进”的,能够看到只是背后的一点素养或者大概念层面的“上层建筑”,但是我的短板就是课堂实践,如何让素养或大概念的想法落地?如何运用课堂技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何通过大任务引领、分析任务并解决任务?如何通过共同体学习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关注到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这是我们今后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在王老师的课堂中有个学生在回答如何计算平均数时,没有说上来,王老师又叫了另一名学生去回答,避免了前面学生的尴尬境地,但是忽略了对这个孩子知识的再巩固。学了这几课后,到底这个孩子会不会计算平均数了呢?或者当别的同学回答完了之后,可以再问一下这个孩子。所以,我在想课堂中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呢?降低要求?单独辅导?小组帮扶?
3.关于统计与概率
最近我也进行统计与概率的学习,五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每个学期都会有一单元涉及到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所谓简单就是在做题方面难度不大,所以每次学习这方面下的功夫都不大。之所以简单是因为数据已经给了孩子们,不需要学生去收集数据,只需要分析、计算、发现就可以了。统计与概率指向的核心素养是数据意识,数据意识的培养旨在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形成数据意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其实统计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小学阶段的学习只是其中的基础知识,更多更深的知识在大学阶段,那么小学阶段我们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应该体会什么呢?通过前几天学生去低年级统计喜欢读书类型的活动,学生的感受就是数据收集还真是挺难,因为孩子们在统计过程中,提前做了准备,但是在统计时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让调查对象配合调查?如何设计调查活动的流程?甚至有的小组在班里统计了好几次,都没有得到真实的数据。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的收获还是有的,很多同学发现了无论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的孩子们都比较喜欢看漫画,学生们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因为漫画书比较容易读,大家不用很费劲就能看得很开心。后来我想,有没有得到真实的数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数据收集的过程与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