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随时面临垃圾时间,养了那么多员工。假如他们把工作时间都当成垃圾时间来处理,有效的工作时间也难以发挥出实际的效果,则企业生存都难,更妄论发展。垃圾时间不仅是从企业的利益考虑,也是从员工的角度考虑的问题。员工太过于忙碌固然会有抱怨,但也会感觉充实;换个角度,当所有时间都是垃圾时间,太过闲散会很惬意,但同时员工也会感觉空虚与怅然。
如何有效减少垃圾时间所占的比例,是创造企业和员工双赢局面的核心。本文简单提出一些笔者在日常工作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与感悟。
首先要贯彻“泛投资者”的理念。关于这个概念已经在笔者《垃圾时间、平民哲学与“泛投资者管理”》文中有所论述。在企业里树立任何员工都是投资者健康的从业理念与工作氛围,并与传统意义上的投资者与管理者一样,这是立足于员工个人的角度,而抛开企业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这是基础。甚至可以与营销界中的4C替代4P价值相通。
在营销领域,4P与4C之间的关系已经众所周知,4P是基础,无此基础,则4C就无从谈起,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但毕竟4P已经被更先进的4C理论所取代。
在管理学领域所倡导的树立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是非常有价值的,这就如同营销领域的4P一样。员工从企业那里得到了归属感。主人翁姿态有些时候是来自企业的一相情愿,有些时候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两情相悦,尤其是零售领域,很多店员都会以“我们家”“你们家”来表达公司之间的称谓,这就是主人翁姿态的一种体现。但在笔者看来,毕竟倡导主人翁姿态有以企业投资方与管理者的利益出发,而在从普通员工的利益出发的表现上很难得到体现之嫌。很难得到员工的认同。对待垃圾时间就需要先有意识——泛投资者的管理模式,并时刻灌输这种观念。
其次,企业需要对垃圾时间处理有具体的制度约定。
新员工入职之前,如何考核其是否有发展的潜质?入职后如何进行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教育?如何将其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员工可以up?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员工必须out?在什么情况下员工可以stay still?具体的职位、职责、成就表彰等等如何进行具体约定?这些都是需要用制度来约定的。
制度是管理意识的反映,在组建团队前就应该有清晰的思路与详细的说明,创业型的企业往往会把制度的制定与描述当成文牍主义,认为那是纸上谈兵。笔者认为,固然企业需要有实干的内涵,需要有骁勇的将领,但也需要有清晰的方向与各阶段目标,而且相对而言后者更重要。
兵法上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就是这个道理。
其三是在项目管理与日常管理方面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
任何员工都是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有些人是以赚钱为第一要务,特别是短期内赚到一定数量的钱;有些人是以稳定的收入为权衡标准,把企业当成避风港;有些人以职位的晋升为满足;有些人是以在某些方面有发言权为成功;有些人则追求企业内部人际关系与环境的平和;有些则以迎接挑战并取得胜利为满足。对不同员工的不同价值取向,必须进行深入研究,并区别对待,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员工对“泛投资者”的管理理念有所认同。
比如,赋予有责任感的人更多的职责,给喜欢迎接挑战的员工更难啃的“骨头”,让有发言欲望的人更多机会与场合来发表看法,给希望职位晋升的人提供更加清晰的晋升台阶,让追求内部人际关系的人组织策划并执行内部聚会、沙龙团建等活动,让那些寻求稳定收入的人有更多的理由充分利用工作时间,让那些在短期内需要挣更多的钱的员工销售与销售管理机会,等等。
当然,还可以针对每天的工作做出一些刺激,比如约定在每天第一个成交的业务与最后一个成交的业务实行特别奖励,那奖励必须在常规奖励的范围之外,数量不多,但却能够说明问题,却会在调动员工在满负荷工作这一点上有积极作用。另外,节假日的特别补助也是一种技巧。比如以节假日短信补助为名目,鼓励员工在节假日期间广泛地与亲朋好友及客户进行联系与问候。都是将“垃圾时间”开发出价值的技巧。
当然,技巧的实施是需要以项目或者是以短期考核为标准的。
对垃圾时间的处理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是需要从实践中才能够看到效果的。更多的关注别人的利益才能够让别人不忽视你的合理利益,对客户对供应商、对下游渠道与终端、尤其是对员工,都盖莫如此。
贾春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