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拿到了《Java与模式》的实体书。虽然曾看过电子版,此次实体书拿到手上,翻到“浑沌之死“,阅后感慨依然颇多。故事出自《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因为以前曾多少了解一些道家的思想,初读完便感觉是顺应了老庄思想中对“道”的理解。老庄思想中的“道”可以理解成宇宙万物存在及运行的永恒真理,用时髦点的话可以称之为“大一统理论”。并且这“道”是无处不在的,庄子曾说过“道在屎溺”,话虽粗俗,但也正是说明了即使在最低贱的事物中也有“道”的存在;并且这“道”还是永恒的,“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历经千万岁月无法穷尽;并且这“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即道是可以被说出来的,说出来的却不是永恒的道,万物是可以去命名的,但却不是万物永恒的名。而这浑沌,没有七窍却能成为中央之帝,可见这浑沌便是道的化身,无处不在,而又永恒无尽,无知无觉,可意会不可言传。拥有七窍之后,便不再是“道”的化身,也变为倏忽一瞬,也即死亡了。
作者又以老子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来加以概括,将道家思想之中跟自己书中契合的概念抽出,表达出“一个实体是无法与其环境分隔开来的,因为一个实体一旦被界定,也就不再是原始的那个实体了”。接着作者说起了波粒二象性,我觉得用一个更大众的例子“薛定谔的猫”可能更好理解一些:观察(界定)者本身的观察(界定)干扰了被观察(界定)的实体。
今天暂且就想到这么多,最后,浑沌之死原文似乎应为浑沌而非混沌,虽然这里大约是古今通假,但是摘录原文,最好还是能依照原文写法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