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题目你也许就知道我要讲啥了,对!没错,是照相机。上一篇文章说到高迪的那个时代有两件大事改变着艺术史,今天咱们就聊聊这第二件——照相机的发明。
照相机的原理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小孔成像后再通过感光材料形成照片。小孔成像原理早在公元前战国时代的墨子就已经发现了。咱们的老祖宗很伟大吧?你肯定知道这个原理的,随便找一个大小合适的纸箱子,在一面上戳一个空,就能在对面的内壁上看到影像了。直到16世纪的欧洲,这种小孔成像的暗箱也是用作绘画,而没有变成照相机。
做出照相机的关键在于感光材料。也就是说,仅仅获得清醒的影像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那种对光线照射起反应的化学材料才能将图像固定下来。真正标准意义上的照相机问世是在1839年。
法国人达盖尔制成的第一个银版照相机。当时拍摄一张清晰的照片需要30分钟。
当然,这个时候的照相机还不能拍摄人像(至少活人不行)。到了1888年的时候,柯达公司生产出便于携带的胶卷,现代意义上的照相机才真正问世。顺便说一句,125年后的2013年,柯达公司正式破产,数码相机全面取代机械相机。
在照相机发明之前,欧洲的大多数画家赖以为生的手段就是为贵族和商人们画肖像画或静物画。可想而知,照相机的出现对画家这个职业的冲击有多大!当然你也许会说,画的毕竟是画的呀!跟拍照还是不一样的。确实不一样,不过绘画的功能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写实绘画需要画的惟妙惟肖,要让观者明白无误的看清楚画的是什么,尽量模仿我们眼睛看到的世界。而当这个需求被机械替代之后画家便可以更加自由的创作了。也就是说从这时起,画画这件事越来越倾向于个人化了,作品就成了作者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舞台。
要知道,写实绘画是很容易有一个标准的。画人像也好画静物也罢,如果画的不像就一定不会有人买单,画家自然也就没饭吃。所以学习写实绘画是一个很花功夫的事情,一般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科班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这就意味着写实绘画的训练可以建立起一套系统,有经验的人就可以按照规范的教材教授课程,使得想学的人一级一级的达到预期的标准。这套系统能建立一种秩序,组织者也就能掌握相当程度的话语权。这就是学院派的由来。
我当年学画画考大学那会儿,大家都是要学写实绘画的,学校考试也是这样的要求。直到现在也基本没啥变化。上了大学才真正明白,其实写实训练是一套技术活儿,一般人经过严格训练都能达到标准。我想告诉你的是,这种训练不是艺术,仅仅会把人画的很像的人不能称之为艺术家。
我在网上随便找了一张图片。你如果完全没有绘画基础的话,如果我来教你,每周训练30个小时左右,保守估计你用两年左右就能达到这个水平。考美院的那些学生们很多都能画这样。
你可能会问,美术学院不就是培养艺术家的地方吗?如果画这样写实的画不是艺术,那什么是艺术呢?
我要告诉你,真正的艺术家不是美术学院“培养”出来的。这也是我今天主要想说的问题,从照相机诞生开始,艺术和美术就逐渐开始分离。原来艺术中的那种功能化的部分就慢慢形成了另一套系统。这套系统就是美术,它的作用就是按照规定的任务去“美化”作品,从而符合雇主的要求。现在的艺术设计是美术,大多数摄影也是,当然也包括很多绘画、雕塑等等。美术其实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链,涵盖我们衣食住行等等所有领域,你抬眼所见几乎找不到没有美术存在的地方。这套完备的系统使得参与的人,从美术师到培训机构、大学、公司、行业协会等等,都是非常职业化的。它依附在整个人类商业文明的机体之内,服务着我们每一个人。而艺术就是这套系统的反义词。艺术是游离于人类主流价值体系之外的边缘化存在。如果说艺术有什么功能的话,那就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给人们提个醒,让人们去反思自己的生命。艺术当然也需要美术,因为它需要呈现出来,需要一个也许好看也许不好看的外表,哪怕“反美术”也是与美术有关,没有美术哪来的反美术。
以上说的这些你可能已经晕了,这跟你平时接受的所谓“常识”有很大出入是不是?恭喜你!你离真理又近了一步。
读到这里,我想告诉你,前面那些文章其实都算是铺垫。无论是毕加索还是波伊斯,我是想驾驶飞机先带你领略一下山顶的风景,再回过头来从山脚下开始走路爬山,一步一景的体会100多年来人类的艺术和美术世界是如何变化的。你会知道艺术和美术是怎么一点点分开的,同时还让你了解一定的社会背景。希望等我们一起走完这个旅程回到我们所站立的脚下时,你会变得更加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