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标准地位、重要性
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宪法,是育人蓝图,具有准绳、尺子的规范。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引擎和支点,是改革源头,是课改第一依据、直接依据及原点推动力。
这次课标修标重在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素养立意、育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化学科实践及跨学科主题学习;践行素养导向质量观。课程标准有可操作性,能用、好用、管用;新课标——新教材——新学案——新课堂——新考评构成了课改、改革完整链条。
二、课标最大亮点——课程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采取通过学科课程素养认领形式来推行,想得到美丽的育人目标——看得见风景的课程核心素养——走得到景点的教学目标,构成了切实可行育人目标落地行动路线图。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核心素养是课程DNA,是课标主体、灵魂;是一根红线贯彻修订全过程,统领课标各部分,内在具有一致性、统一性。
课程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是各学科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之后逐步形成的。它具有情境性、整体性、反思性三大特点。
三、育人总目标确立,义务教育学生画像
培养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所谓“有理想”,就是指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美好生活不但有向往,而且有追求。
所谓“有本领”,就是指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真正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满足生存需要、能够服务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
所谓“有担当”,就是指学生从小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责任意识,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积极发挥个人能力,做时代的主人。
四、核心素养概念、三个方面、六个维度、十八个要点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通俗说: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正确价值观。
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五、学科要培养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学科素养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学科核心素养是对能力、情感、态度学科三维目标的整合。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体系、学科质量标准的依据和导向。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化划分。
课程核心素养:是该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指该课程实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之后而逐步养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后观。它具有整体性、情境下、反思性。
1、语文学科素养
高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义务:文化自信;语言应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2、数学学科素养
高中: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义务: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