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翻看《素描的诀窍》这本书时,就被下面这三幅画给迷住了。如果那天不是在开车的路上,我几乎当场就想把它们临摹下来了
我想,之所以令我如此着迷,原因主要有二。
首先,这三幅画中尽管每个女人的侧面角度、以及姿态,包括服饰、发型、年龄,甚至职业都不尽相同,但她们身上女人所特有的那种柔和线条,以及散发出来或忧郁、或沉默、或专注、或高贵的气质,就如同生活中所看到或遇见的那样真实与直接。
其次,这是我以前在人物素描中从未涉及过的,一种因光影而带来的独特效果,看似有些"杂乱",却又恰到好处。
我太爱这三幅画了。这是我所画过的、最接近素描本质的三幅作品!
这三幅画都出自于《素描的诀窍》这本书的第四章"光影效果"。
《素描的诀窍》- 第四章 "光影效果"
01. 光的隐喻性
正如我曾经在《为什么说这是一本适合放在床头, 厨房, 或洗手间的书!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一文中提及到有关文字隐喻作用时所说的:
文字带有某种意向性:像是将卵石抛掷入池塘,水面便泛起涟漪。……
我在书页上与文字邂逅,就像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私人幽会一样,它像是我的情人,用所有的私密暗语编织着我们之间的关系。
"让我来告诉你这是怎么回事吧",在这种亲密的关系中,人们会进入一种由手势、姿态和窃窃私语声交织而成的朦胧境界。……
— 摘自"文字作为灵感之源"
素描中的光与影就像文字语言一样,也具有一定的隐喻作用。
作者在这个章节的开头做了如下阐述:
作为画家,我们都希望观众能够从作品中分享到我们的经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部分地通过重现对象的光感、深度以及表面来刺激观众的感官。观众知道自己在看一幅画,但同时又能感受到实际对象的存在。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的工作是驱除幻影,而画家要做的却是制造、保持幻影。这是我们的工作。
在所有的幻影中,对光的重塑是最吸引人的。因为我们的感官和情感体验中无处没有光。我们所获取的大多数信息来自于视觉。
光也是意识的隐喻—— 我们"看见了光" (意思是"明白了"),我们"把光洒在物体上" (意思是"清楚明白地显示某事"),我们"被点亮了" (意思是"受到启发"),我们"模糊地看" (意思是"对某事物持怀疑态度"),我们有"黑暗" 情绪(意思是"心情不好") 等等诸如此类的比喻用法。
— 摘自《素描的诀窍》第四章"光影效果"
【注】
下面几幅素描作品是根据一个人的照片画的。你可以尝试比较一下,虽然画的是同一个人,但因为光影效果画得不同,包括色彩上的一些细微变化,因而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也一定会有所不同。
02. 光的逻辑与造型
文字语言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素描同样如此。
具体体现为光的四种基本要素:
亮面、暗面、投影和反射光
塞尚把球体、立方体、圆柱体及圆锥体称作四大基本形状 - 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由这四个基本形状构成。
光的隐喻性以及光的逻辑与造型,这两点是我对该章节内容最重要的一个理解与感受。
当然作者在第四章中还谈及了其他有关如何画光影的具体方法,在此我就不多作阐述。如果你希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借或买这本书来看一看。
《素描的诀窍》- 第五章 "深度效果"
紧接着第四章之后,本书的第五章讲述的是有关素描的另一项技巧 -"深度效果"。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所谓"深度效果"就是指空间的一种纵深感。
作者将"深度效果"的产生归纳为以下四种方法,它们分别是:
重叠形式 — 当两个形状重叠在一起时,眼睛看到的是一个形状在另一个形状的后面,这样就产生了三维。
缩小尺寸 — 同样大小的物体如果距离拉远了,就会显得更小一些,即使是像云这样不规则大小的物体,如果把靠近地平线的云画得小一些,也能产生很好的深度效果。
聚集线条 — 像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以及电话线路这样的平行线,在伸向远方到达地平线时会聚集在一起。这种现象是线条透视观察的基础。
淡化边缘和对比 — 越是远处的物体,空气的介入会淡化边缘,会减少对比度,有时称它为空气透视观察。
— 摘自《素描的诀窍》第五章"深度效果"
同样,作者在第五章中所阐述的并不仅限于上述四种方法,欲知更多方法可通过阅读该章节来破解"深度效果"的其他诀窍。
《素描的诀窍》- 第六章 "笔触效果"
《素描的诀窍》第六章依旧是一个讲述效果的章节,它侧重讲述的是关于"笔触效果"。
从字面上理解,我认为所谓"笔触"就是指粗、细、深、浅之类等运笔方法。
比如,画树叶时所运用的"大块图画及错综图案";比如画头发时会用到"成群的细线"等技法。
在此一笔带过并不是不重要,而是因为我觉得这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练就的,它需要通过长期的素描练习,从生疏到熟练程度的过渡才可能达到的。
相关系列文章链接:
Step by step (1) | 跟着《素描的诀窍》一步一步地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