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城市“空巢青年”的现象很普遍。近来,“空巢青年”正在成为一个热词。这些人普遍具有如下特征:生活在大城市,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独居,租房,社会新人类(学生或初入社会),缺乏感情寄托,缺少家庭生活。
“空巢”一方面是主动的选择,另一方面也透着无奈
最初用到“空巢”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儿女离家工作极少归来看望的老人,“空巢青年”这个词的发明者可能认为空巢青年是一个对应的概念,对于现在生活在大都市的独居单身年轻人同样适用。
“空巢老人”之所以空巢,是他们的儿女飞去了远方,他们被动接受的一个现实,而“空巢青年”,大多是自主选择要离开自己从前的“巢穴”,到一个新的城市开辟自己的新空间,也许享受也许挣扎,但是都是一个自主选择的过程。“空巢”一方面是主动的选择,另一方面也透着无奈。
原本应该热情洋溢、斗志昂扬,在追梦路上挥洒青春的青年们,逐渐变得“冷暖自知”而无“他知”。在大城市,独居青年越来越多,或主动或被动,独居正在成为青年人一种普遍的生存选择。
“空巢青年”触动了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本质
“空巢青年”的出现与近十几年来个人主义思潮和城市化在国内的高速增长,集体主义思想减少有很大关联。城市化的进程和个人主义思潮的增长在某种意义上是非常正相关的:乡村生活是集体主义的,城市生活是个人主义的。个人主义的意思是,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权利,认同一个人自身所获得的事物,自身的心理状况,以及独特的自我。与此同时,集体主义思想的减少就意味着服从、奉献、社会归属感、区域划分感的降低。无论因何原因决定要独居的人们,某种意义上都是更加注重自我感受的群体。
“空巢青年”的喜与忧
主动的“空巢”意味着青年的个性发展、个人选择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自由的扩展。
惯于独处的人能够自得其乐,而这就是构成幸福最重要的内容。丰富而伟大的人节制交游,不远不近地欣赏着人群的火焰,既不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也不被火焰灼伤。叔本华在《关于独处》里讲,获得幸福最错误的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社交生活。因为社交必然要求人们作出牺牲,牺牲独特的个性,相互迁就和忍让。
然而被动的、非自愿的“空巢”已经和即将带来的一系列风险挑战。非自愿“空巢”的青年,面临孤独、焦虑、无助等心理上困扰。长此以往,不免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进而传导到行动上,轻则降低工作效率和效果,重则可能造成心理疾病。
独善其身
世界上值得传播的信息是极其有限的,这和我们现在的独居青年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互联网及其爆炸的信息有着很大的反差。今日在大城市里独居的青年们并没有想要过上真正离世修行的生活,只是偏好一定程度的个人空间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同时又很渴求与自己精神世界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朋友和社交。
唐代诗人韩愈的《原道》中曾提出与其相关的内容,就好像“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也是一个人进步的时候。无论怎样,你始终脱离不了这个群体。你觉得不适应很正常,因为社会环境是为我们所有人设计的,而不是你个人的“私人订制”。一个人心静,心无旁骛,修炼内功,终能有破茧成蝶的一天。
选择独自生活的原因可能是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有自己向往的城市,有自己不能割舍的工作,或是有与原生家庭的不同,有自己独有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无论是哪一种,我认为能够自主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都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虽然独立成“空巢”,待我心静领风骚。困苦是伟大的试金石,“空巢”是这个时代的青年的阵痛,也刚刚是人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