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来了两个建筑工人,都说自己很有干劲,都是砌墙能手。当老板叫他俩分别用500块砖砌一面墙时,其中一个顶着烈日老老实实地砌完了500块砖。但是,另一个人,却只砌了100块,就抱怨个不停,最终半途而废。他还一再强调自己“其实我行的,就是------”
你相信他行吗?我们应当看他的行动,还是听取他的自我评价?这难道不是说一套做一套?
当我们说“那个人很努力”、“那个人很靠谱”或者“那个人很值得尊敬”的时候,究竟是依赖什么来做出这种判断呢?是性格吗?是态度吗?是语言吗?
当然都不是,是摆在面前的事实,是我们亲眼看到的行动。唯有行动,才出现结果,唯有结果,才能量化你的所作所为。就像砌墙,你能在一定时间内砌好,你就是个技术过关的合格工人。反之,就算喊破天,不行还是不行,回家练练再来吧。
所以,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有想法不如会行动,这是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石田淳旗帜鲜明的主张。他写了一本书《从行动开始》,详细阐述他的研究心得和最新观念。书中内容,都是他专注于用行为分析学和心理学的方法科学地分析人类的行为,并因此发展成一套“科学管理术”。
一直以来,鸡汤文励志书都大力鼓吹意志的力量,似乎一个人只要有了坚强的意志,就无往而不摧,殊不知,光有意志力离成功还差十万八千里呢。况且,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存在太多的“偏差”,有很多“行动误区”。
比如,当你陷入消极丧丧的情绪中时,最该做的不是告诉自己“振作起来”,而是放松和休息;当你感到紧张和不安时,一味地“安慰自己”是没用的,最该做的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我们想要做某件事,实现某种目标的时候,光有“干劲”和“认真的态度”,还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行动起来。
石田淳是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美国行为分析学会和日本行为分析学会会员,他将多年研究的方法改进为“行为科学管理”,这套方法在美国和日本广受推崇,行之有效,被美国太空总署和波音公司等600多家公司采用。他还举办研讨会,指导超过600多家公司和上万名职场人。
《从行动开始》一共有六大章,每章有几个到十几个小节。逻辑主线从澄清认知偏差,到戒除坏习惯,再到如何行动,举了很多接地气的案例,令人恍然大悟,频频点头称是,一边看就要一边行动起来。
01每个人都戴着“偏见”的有色眼镜
人类的祖先几千年前就提出忠告:“认识你自己”。不过,人们做得并不是很好,有很多“认知偏差”一直伴随着我们,即使是再理性的人也难免。也许你会觉得别人没有足够的清醒,实际上你也是一样的。
比如说,你小气、爱计较,但你却经常说“我这个人非常大方。”如果有一个人走路摔倒了,就算他只是不小心而已,但旁边的人往往第一时间判断:“喝多了吧”,或者“在想什么烦恼事吧。”
“我想要更努力,为什么却做不到?”“为什么我会做出那样愚蠢的事情?”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类似的困扰,这很正常,并不是因为你意志薄弱或者性格有缺陷,这些与现实不相符的认识就叫做“认知偏差”。所以说,人类其实并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理性。
那么,认知偏差根源何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影响我们行动的是行为的结果而不是意志。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就是戒除不了,因为吸烟后能够立刻得到快感。
第二、人类是有感情的生物,行为会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在工作中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可你却浮想联翩:“哎呀,我又犯错误了。”“只有我这种人才会犯这种低级失误。”好半天郁闷不爽。有些重度“认知偏差”患者,还会因为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降低对自己的评价,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中。
02拯救“认知偏差”的科学管理术
既然认知偏差是人与生俱来的,并且难以改变,是否就没得救了?当然不,最有效的拯救方法就是“行动”。“认知偏差”藏着各式各样的非理性,人的意志和感情是靠不住的,唯有科学地采取行动,只要不断积累小而具体的行动,不管是多么远大的目标都一定能够实现。
而且,通过行动,会将你从“认知偏差”之中拯救出来,彻底摆脱无法正确控制自己的非理性状态。
首先,要用“正念”的方法,就是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此刻,不被过去和未来所影响,只专注于眼前事物。将意识集中在“眼前的事实”上,排除多余的印象、思考、喜恶,只接受最真实的状态。
深呼吸、冥想都是调整心态和认识自我的有效手段,乔布斯、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等世界名人都有日常冥想的习惯。他们选择冥想这种自我管理术,来及时解决自己的烦恼,释放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压力。桥水基金创始人、《原则》作者瑞·达利欧也说,冥想是帮助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瑞.达利欧
其次,用“行动列表”使每天压力可视化,排除一切模糊不清的因素。行动列表可以是从简单的一张纸到内容繁杂的表格。比如你要求自己注意个人卫生,最好能具体细化成:
每天洗澡
换洗内衣
指甲干净
口气清新
无头皮屑等等。
务必用笔把要求以及完成的事情写下来,比如关于调整个人情绪,可以列出:不胡思乱想、不回忆过去糟糕的经历、感到焦躁时做深呼吸、每天早晨对着镜子微笑------想到任何有益的行动,都填在行动列表上。
再次,别跟意志过不去,意志是靠不住的。每个人都有脆弱软弱的时候,当陷入消极的状态时,再强迫自己积极、振作,是很不人道的,这时候最应该做的,难道不是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吗?
就像当一个人感冒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不可能再去进行冬泳锻炼吧,而是要好好地睡上一觉。既然我们对待肉体不苛刻,为什么对待心灵就做不到仁慈一些?
03“开始行动”的关键在于“降低行动的难度”
大家所熟知的《微习惯》里的健身达人,最开始就是从一个俯卧撑做起的。如果他狮子大开口,一上来就立个“每天做30个俯卧撑”的FLAG,估计还没开始就胆怯退缩了。
因此,培养习惯要一小步一小步地来,如果决定“每天走30分钟”,肯定会很轻松地立即行动。但如果变为“每天跑5公里”,你可能还没行动就被困难吓住了,你会拖延,迟迟迈不开腿,甚至找出“今天太冷了”“我有点头痛”等借口来原谅自己。
由此可见,行动越小越容易完成。石田淳在此提供了“行动科学管理术”的一个法则——从三开始:“培养新的行动习惯时,最多不要超过三个”。比如:想学英语,每天只需要记三个单词;想养成运动的习惯,每周只需要运动三次;在教新员工工作内容时,先从最简单的三个开始。
04养成“不做就不舒服”的习惯
石田淳经常往返于日本和美国,近距离接触了很多成功人士。他发现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具有乐观的性格和积极的态度,但是,这些并不是他们成功的绝对条件,而是他们能彻底戒除坏习惯,培养出好习惯。
石田淳认识一个商务人士,每天早晨5点到6点,是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坚持了整整一年,养成了习惯。现在要是不起来学习,反倒感觉不舒服。看来,这个习惯已经和刷牙洗脸一样,是他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了。
这么早起来,辛苦吗?当然辛苦,尤其是三九寒天,要从暖烘烘的被窝里爬出来,还真的得咬紧牙关。但当你一天又一天,不向自己妥协,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习惯。就好像现在禁止你刷牙洗脸,你一定会感觉非常不舒服吧。
05“自我效能”的四个关键
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失败?就是当你摇摆不定,让负面情绪牵着走的时候。“我大概做不到吧”“我可能会犯错误”------一旦你产生类似的想法,失败几乎就等着你了,至少也会发挥失常。
而如果你感觉“我行,我很棒,我能成功”,这种时候大概率会成功。即使面对严峻的状况,也要给自己打气,“总会有办法解决的”,结果往往不会太差。这种“能成功”的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效能感”,它在你培养良好的行动习惯和改变人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我效能”主要有四点:
(1)自己成功的经历:有过相同或相似的成功经历,这是最有效的。假设你有成功学习英语的经验,那么学习其他语言时一定也会充满自信,而且知道要怎么学,制订怎样的计划。
(2)替代性经历:虽然自己没有经历过,但看别人成功,认为自己也能够成功。看到别人做成一件事,你自然会想“他做到了,我应该也能做到。”
(3)语言说服:即使自己对行动毫无自信,但别人对你说“你能行”。听到别人的鼓励,会产生愉悦感,增加自信心。
(4)情绪和生理的变化:由成就感和喜悦导致生理状态发生变化。如果你一开始就挑战高难度的目标,当然很难获得成就感和喜悦,所以应当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地完成一件又一件小事,心情就会越来越好。
当你开始一个项目,或者想做什么事的时候,可以利用这四个关键点来提高自我激励能力。
综上所述,改变自己,改变人生,最靠得住的标准是什么?是“行动”。所谓的行动科学管理术,就是彻底分解行动步骤,不依赖意志和个人能力的特性,降低难度,从最小的事情做起,制订具体而容易实行的行动列表,循序渐进。现在每天都能够背三个单词,那么下个月开始就每天背四个。
每天感受到“做到了”的喜悦,享受这种成就感,久而久之,你将无所不能,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反之,你说你有一个梦想,你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光是想想说说,从不做点什么,这样的梦想不值一毛钱。
《从行动开始》,是行动的纲领,是行动的指南,更是行动的说明书,行动的手册,按照它说的,开始做,就对了。
放下这本书,马上开始行动,为你的梦想迈出第一步,不要再“从明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