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从一开始的定位就决定了这是个注定招黑的节目。其中的假黑粉我就不说了,很多都是职业黑手,吃饭的家伙,我们不可能去让人家丢了饭碗的,所以,这种人我们说服不了,只有去针对那些真正的黑粉。
真正的黑粉大多都是对《得到》以及罗胖的认识可能还是停留在几年前的那批人。
当年罗胖2012的《罗辑思维》刚刚出道的时候,评价确实贬褒夹半,尤其是《知乎》几乎沦为《罗辑思维》的炮轰总部。
只要你在百度上搜索“怎么评价《罗辑思维》,那些黑粉会让黑的你觉得这就是万恶的胖子,什么歪曲事实,侵犯版权,节目噱头炒作等等,总之你觉得只要你信了这个胖子,你就是个傻X”
但是今年的,你再次搜索《罗辑思维》,你会发现,当年那些黑粉的评论,竟然慢慢的开始减少了。
哪些全都是很久之前的帖子,可能你会说现在的“罗辑思维”已经改名为《得到》,但是如今你在知乎上再搜索《得到》
标题无疑都中肯很多,要知道这可是《知乎》,对于抢饭碗的同行,如今都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
所以,如今再说罗胖为了这些理由的,可以说,一定没有真正了解《得到》。
但是,这并不是说如今《得到》以及达到刀枪不入,无处可黑的地步,
下面我就总结了目前《得到》普遍存在争论最多的三个方面
1.《得到》老师的专业水平
2.碎片化学习比不上系统化学习
3.《得到》上的知识只能解决你的焦虑,满足你的学习那种成就感,对你的收入影响不大。
接下来我就一一辩驳黑粉的这三个观点。
一:老师的水准
我相信现在怀疑《得到》老师水准不行的人应该很少了,以后还会越来越少,但是不得不说这种怀疑目前依旧存在。
在2016年《得到》各种专栏刚刚上线的时候,这无疑是网上最大的黑点。你现在去搜各种老师的专栏怎么样,你一定会看到很多黑帖。比如《得到》最大的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很多提问都是“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怎么样?”
底下的评论我也曾仔细的看过,真的是有很多黑点
我先不管这些评论到底是怎么写成的,但是我要大家先想几个问题。
1、薛兆丰老师是不是北大的经济学讲师?
如果是的,你觉得那些黑粉能聪明到判断出整个北大都被薛老师忽悠了,让一个没有本事,然后到处散布歪理的人当了北大经济学的老师?
稍微有点理性判断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2、还有比薛老师跟专业,有名气的老师,我们听他的东西绝对没错。
我先不讲这些最著名的比如大经济学家科斯这样伟大的学者会不会犯错,我们只要想到全国这么多大学,有专科,本科,而本科里还有一本,二本,一本中还分普通,211,985。那么一个北大老师你都觉得不够教你的资格,那么我这种普通一本的老师,他们教的经济学,你听不听?
确实,人向高处流,听最专业的人的课这种想法觉得没错,可是,我们不要陷入一个误区,我们认为名师出高徒不假,但是难道普通老师底下就没有可以值得骄傲的高徒?
韩寒还是中途辍学的,但是他的成就却比许多名校文学系大学生大的多。
纵然数据上看,名师和高徒有关系不假,但是要知道如果本身没有天赋的人,名师是不可选你作为学生的。最好的老师,带着最有潜力的学生。所以,这根本不能证明一个天赋普通的学生通过名师的教导,一定能达到好的成就。
适合自己的,能给自己明确定位的才是最好的老师,千万不要好高骛远,你能听的进去,能够让你激起兴趣的才是最适合你的好老师。
我们大多数人需要的不是绝对正确的知识,而是那种激起你探索这些知识的欲望。知识和观点是可以改变的,但是那种学习的欲望是可望不可求的。
现在,让我们得到用户越来越高兴以及自豪的事情,罗胖已经逐渐在实现。
从之前那个嘚吧嘚的胖子在帮我们读书,到现在大量导师的专栏。从清华北大导师,到中国隐藏在民间的那些扫地僧般的大神,《得到》以及罗胖确实做了让我们《得到》用户长脸的事情。
二:碎片化学习比不上系统化学习
这是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讨论的问题:
很多人说所谓的碎片化学习没用,因为记不住。
如果只是一些零散的所谓干货,确实我们看过以后遗忘的可能性确实很大,但是要知道即使是系统化学习的知识,如果过长时间不接触,那么也会遗忘。
不然,你可以闭上眼睛,试着想象高中的化学,哪些什么环的,我们还能记得多少?
这种遗忘的感觉,我的感触尤其深刻,现在我的初中QQ群,三年的同窗同学,我大半都叫不出名字,甚至还有小部分站在我面前我都认不出来。
还记得3年前的一天,我在家池州的街头,当时准备去网吧开撸的,在路上一个女生突然把我叫住,他一口叫出了我的名字,而我却只能看着她眨巴着眼。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我抓住头,一脸我想起来了,好久不见的表情。直到加了她QQ,翻看着她以前的照片,我终于才模糊记起她是谁来。
所以,抱着这种想法的人,我十分理解,但是这并不是碎片化的错。
为什么近些年出现了所谓的碎片化学习,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互联网导致的信息碎片化,而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往往也会包含着一些对我们有着帮助的知识,所以我们称之为碎片化知识。
可是互联网的碎片化知识同样伴随着一个问题:我们的时间也变的碎片化了。无论是社会整体的节奏加快,还是我们逐渐浮躁的心,我们发现我们很难能够静下心学习。
但是,难以静下心学习,没有大量时间专门学习,并不是碎片化知识的错,因为我们也可以选择以前的学习方式,拿起一整套资料来次系统学习,以前的知识,学习方法还在哪,只是选择的人变得少了。
所以,批评碎片化学习的人,始终都弄错了一个问题:我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是经过十几年系统化学习的,而碎片化学习只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如果系统化学习确实完全好过碎片化学习,有着系统化学习经验的我们绝对不会选择一条路的。
但是事实却是正好相反,碎片化学习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它就像这几年企业中流行的一句话,对待新鲜事物,很多老板都是:“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就如这几年最流行的网络直播,看不起,只是因为他还没被完善,看不懂则是你没有见证他的完善。
碎片化学习有人看不起,只是他还没被完善起来,但是终究会有一天,不要因为我们的不屑,而成为那个看不懂的人。
最后,罗胖也为现在的碎片化学习总结出一个经验:用碎片化时间系统的学习。
而《得到》的很多的专栏看似碎片化,但实质上却都是系统化的学习,比如《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的等等全都是系统学习的专栏。
所以,如果没有系统学习的时间,碎片化学习《得到》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三:得到只能给你所谓的学习满足感
《得到》只能给你所谓的学习满足感,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安慰,你用自己努力了来麻痹自己,这是一种类似意淫的自我催眠。
说真的,当我第一次听到这种观点我的心中猛地一震,有点道理啊,而且我本身的故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我是2013年下半年接触罗辑思维,是罗胖很早的铁粉,罗胖的每期节目我都四处寻找文字版,然后微信公众号我也将其中的一篇篇都复制下,慢慢的翻看。
但是2016年前后的一年半时间中我陷入了一种极度的颓废的状态,我至今都不知道怎么去形容当时的我。
因为我突然发现之前我看了那么多“罗辑思维”并没有什么用,依旧是干啥啥不行,甚至还给人一种满脑子诡辩以及歪理邪说的轻佻形象。
于是我变得没有目标,有种看啥啥没用的感觉。学校的专业课,没用,学的再好那只能成为老师。罗胖的罗辑思维,也没用,道理虽多,但是对自己还是没有卵用。
所以,那一年多我就干了一件事,打游戏,玩联盟,疯狂的在那战斗着,2年时间我的联盟局数达到4000多局。
当然这段时间我也不是没有自己觉悟,我也像我身边的一些同学一般疯狂的找过出路,我尝试写过玄幻小说,但是发现各种问题(其实是写的我自己都看不下去)没有坚持下来。
这是我最绝望的时刻,我一度觉得自己可能废了。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罗胖,我会干些什么?
我不会接触《英雄联盟》,这是不可能的,我心里清楚的很。
那么我会玩的像现在这样的疯狂?我又问了自己?
我觉得很有可能,只是有一点不同的是:在游戏空虚之后的罪恶感支撑我自己去干的事情会不一样。我身边的同学,会卸载游戏一段时间,然后假模假样的那种书本,去上几天自习,但我知道这种效果肯定不佳。没上过自习的我,期末我的成绩跟他们其实半斤八两,就能证明。
而最近踏入社会工作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
每次下班后,我都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玩上几局联盟,或者打开《得到》,来看下订阅的专栏。由于我是做六休一,那么我就给自己定下个作息表,周一到周五晚上看专栏,周末下午开始游戏,周六晚上看状态决定吧,我发现自己最近表现的还不错,虽然我的学习效率有些低。
但是,再看看我的室友,下班后回寝室通常都在9点,然后和室友开黑《王者荣耀》或者手游吃鸡,再然后就是睡觉。
那一段我突然发现我真的庆幸自己拥有《得到》,虽然不知道这些东西对我的帮助到底会有多大,但是我坚信一点。
如果我没有遇到“罗辑思维”,我可能就和我的大多室友一样,会下意识的认为回去休息是一天辛苦工作的奖励。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我根本没有这样的意识。
可能,对于这个黑点,我没有什么成就来反驳,甚至有些认识神棍我的人,会更加确信罗胖的《得到》不是个好东西(我给我们罗粉丢脸了),但是,我还要说
学习从来都是一种需要日积“跬步”的过程,纵然一时的我们看不出有什么改变,甚至在外人眼里,我们还是被洗脑的证明。但是我们每个《得到》的用户心理清楚,时间会证明一切。
一个胖子固然不能让某些人轻易相信,但是一位位业界各种成就的老师,一位位清华、北大的教授,难道他们行动不能证明,我们的坚持,可能并不只是简单的自我安慰。
我们需要只是坚持,以及更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