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的幼儿园今年换了承办单位,由双语幼儿园变成了国学幼儿园,家长们对此纷纷摇头,为不能上双语而悲愤,为国学的前途未卜而担忧。下午跟一位妈妈聊天时,甚至听她说怕待在国学幼儿园里把自己的孩子教呆了。
这个观点跟我的恰恰相反,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兴高采烈,太好了,幼儿园可以助我一臂之力,培养一个小唐伯虎了,吼吼吼~~
不要误会,我不是什么国学拥趸,更不是此幼儿园的托儿。
打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整日里忙着上山下河,家长们忙着农事,把我放养成一个标准的野丫头。五年级时换了一位语文老师,从他经常引经据典的口中,第一次听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整个心灵被击中了,我像个信徒一般虔诚的记录语文老师侃侃而谈时随手拈来的诗句,然后一边背诵一边回味。请原谅我的粗浅,只因生于乡野,小学那会我连书店的门朝哪边都不清楚,更不知道图书馆为何物。
那时候,那位年轻的语文老师在我心目中就是玉树临风、风流倜傥、英俊潇洒、才高八斗、貌似潘安、号称一朵梨花压海棠、人送绰号玉面小飞龙的唐伯虎啊!现在想想迷住我的不是语文老师,而是国学经典发出的光芒吧!
应试教育下,所有的文化瑰宝都会变的黯淡无光,题海战术渐渐的磨损了我对诗词歌赋的一腔热血,这些年一直自带理科生的粗鄙苟活于世。
直到另一个小生命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一切悄然改变。所谓为母则强,每个母亲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孩子默默付出,并且乐在其中。我能做到就是利用碎片时间读一点育儿书,采撷一点过来人的经验,更好的帮助我的“小树苗”茁壮成长。
当看到三本以上的育儿书都提过幼儿国学教育对孩子终生的影响巨大时,我就急不可耐地对着只会咿呀不会说话的小婴儿读《声律启蒙》了,可惜自己根基薄弱,加上与之没有互动,对牛弹琴的无趣让我早早放弃。
一年后的今天,我在书堆里扒拉出《声律启蒙》随口念了两句,没想到宝宝就开始连珠炮似的接对下去,OMG!也太神奇了吧,后悔当初只背了“一东”,错过了一年的黄金记忆期啊!记得当时跟一位宝妈分享时,她说“孩子还不会说话,你整天跟他背这个万一他不会说人话怎么办?”我居然点头赞同,就借坡下驴——停工了。我的理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随风飘散了啊!
此事充分证明了今晚李笑来老师在课上讲的“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并且坚持执行下去,就会被别人左右,长此以往,用进废退,就被永远困在当下,前途暗淡!
今年春暖花开时,跟朋友芳一切带着宝宝逛公园赏春色。春江水暖鸭先知,对着水中的鸭子朋友的女儿诗兴大发,开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地绘声绘色地背诵,背了几遍我家宝宝也学会了。
又过了几天跟另一个朋友霞一起吃饭,朋友的儿子背起了《锄禾》,回家后我家宝宝也会背了。此处不是王婆卖瓜的自夸,每一个学龄前的儿童记忆力都是超乎我们大人想象的好,可惜大部分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要么让孩子记住了多条垃圾广告,要么就是荒废了这大好的黄金记忆高峰期,用进废退嘛,渐渐地成了“伤仲永”。
扯了这么多家长里短,来做个小总结吧!
一、国学是个什么鬼?
狭义来说,国学是经史子集小。
广义来说,医卜星相礼乐书画其实都可以括于其中。
——张佳玮答于知乎
二、为什么要让儿童学习国学?难道我会告诉你,我只想让我儿子像唐伯虎一样,边把妹边风流倜傥的甩文采吗?
之前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康奈尔医学院生化、医学双博士杨定一的书《真原医》中也读到过,杨博士发起成立的“儿童联盟”(Alliance for childhood )提倡全人教育,文学方面首推“经典朗读”。
书中提到科学证明,“孩童在朗诵过程中,能观察到明显的脑波趋缓现象,可以从快速的贝塔波降到阿尔法波,甚至某些孩童可以达斯塔波,也就是一般的睡眠波。主要原因是许多熟练朗诵的孩童经过几分钟的朗诵过程,甚至可以达到左右脑波同步的合一性。这种脑波同步现象相当罕见,一般是在深度的静坐或者是在高度创意的状态下才可能产生。所谓'天才',通常是处在左右脑波同步的状态,否则不可能充分发挥全脑的潜力。”
诵读经典相当于古代圣贤直接和孩子对话,能在陶冶其人文修养的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提升,何乐而不为呢?
三、家庭中如何开展国学教育?
第一阶段:三岁以前
孩子们的三岁以前,正好是孩子们智慧孕育发展的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给孩子的国学教育,应该是主要进行听、看两大感官的教育,因此,可多播放积极性的古典音乐及经典诵读,同时辅以汉字图案以培养视角能力,通过视觉的刺激,帮助孩子形成对国学的基础认识。
第二阶段:三至六岁
到了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就已经开始智慧快速发展的阶段,所以,我们给孩子们带来的教育,也应该不断提升知识面,在这个时期的国学教育中,主要是常读诸家经典,让孩子们利用国学知识丰富自己,并且,积极促进自己不断进步。
第三阶段:七岁至十二岁
孩子们进入到主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以,我们除了让孩子们进行国学的诵读之外,我们还需要对孩子进行引导,结合孩子们学习过的国学知识,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性格,以及,发展孩子最积极的世界观。
第四阶段:十三岁以后
孩子们从13岁开始,他们对外界的认识,就不再只是认识、模仿,更多的是探索,研究。此时期之后,儿童已经步入青年阶段,应当开始对诸家经典进行研究,并发展,形成独到的国学视觉,并且,能够形成属于自己的国学认识。
如果这几个阶段还是让你觉得无从下手,那就读读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的相关篇章吧!现摘取部分作者与女儿圆圆的背诵记录:
从圆圆四、五岁时,我开始正式教她读古诗。我们最早用的读本是一套配有插图的《幼儿读古诗》,共六本,大约有一百多首诗,那些诗都很短,一般只有四句。我经常和她一起朗读这些古诗,等读熟了再一起背。这方面并没有做计划,做得比较随意,但因为持续不断地做,到她6岁上小学前,这些诗基本上都会背了。
近年看过一些资料,有的人反对在孩子小时候教他们读古诗。认为孩子不理解,只是鹦鹉学舌地记住一些音节,所以提议在孩子小时候应该教他读儿歌,不要背古诗。我个人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
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幼儿学古诗并不重在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
另外,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人们因为古诗“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时,要尽可能给他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事实是,学古诗要防止的,恰是“过度解释”。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
在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
比如我在教圆圆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由于诗本身明白如话,只解释一下什么是“曲项”就可以了。
少解释不等于不“解读”。我和圆圆对一些非常美的句子经常会反复品味,比如看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会关注它的对仗工整,体会每个用字的精致;看到“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就想象那样一种生活场景是多么朴实有趣。这就是读诗的享受。但对于每一首诗,我和圆圆更多地是把时间花在一次次的读和一次次的背诵上。
我们从学习中体会到,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
四、国学读本浩如烟海,从哪本开始读起呢?
在经典背诵方面,中国人尤其幸运,《诗经》以来出现的各种诗词歌赋等经典文言文作品流芳千百年,都可以成为背诵内容。
建议幼儿最好先背诵诗歌。因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就是诗歌,它和童年最接近,文字精美,平仄押韵,朗朗上口,很容易被孩子喜欢。并且它比较短,容易记忆。
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背《三字经》或《论语》,恐怕会让孩子感觉为难,影响兴趣。
——尹建莉
以我的经验来看,第一本国学启蒙书的选择太重要了,引入的不对直接可能将亲子双方刚刚燃起的热情火苗浇灭。应该多买几本题材,一个题材再买几个版本,结合孩子自己的兴趣点来选择,选中后还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切勿填鸭式引起他的反感,可以一边表演一边读给孩子听,也可以唱出来,还可以走路时或者洗澡时当背景音乐。相信我,不出三四遍孩子就吸收了。
我家宝宝歪打正着,在他小伙伴们的带动下,五言绝句背的热火朝天,经常自创多种口音,变着花样背诵。我也屁颠屁颠的一边热情的给他掌声,一边心机地引入新诗。
也许某一天背古诗的热乎劲下去了,到时候可以再选择一本别的,或者来个古琴启蒙也未可知。
广义国学囊括的医卜星相礼乐书画此处不一一陈述。国画圈一直关注两个人,一个是美丽可爱的“林糊糊”林曦,另一个是自由散漫而充满大智慧的老树画画,真性情也!我的小唐伯虎要学就学这个范儿吧!
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有家长沉迷国学班而让孩子从义务教育中退学的报道,“女德班”在北上广大城市遍地开花的现象,这些都值得家长三思而后行。
学习国学固然是好事,但我们也要中立的来看待,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切勿一棍子打死,也不要盲目听信,成全了某一部分人为了牟利而变相歪曲国学的险恶用心。
还是那句话:家长的思考能力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