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南渡是什么?魏晋时期南渡后的家族怎样在南方立足谋求发展?
01
南兰陵郡、南琅琊郡,南方再造的新家园能让北方家族过上安稳生活吗?
长江南部不仅幅员辽阔,人口稀少,容纳着大量因“八王之乱”而逃亡的北方汉族,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还纷纷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迁入的士族和民众。北方士族连同政治上、经济上依附于他们的部曲、徒附、奴隶、佃客等到了南方,都根据王导制订的“侨寄法”,在南方占地群居,并按北方原籍郡县名另设郡县政府,安置南逃的文武官员,保持原来的一套政治机构。南兰陵郡,和南琅琊郡,就是为北方萧氏、王氏望族,区别于原籍北兰陵、北琅琊郡而设置的。
02
衣冠南渡是什么?
衣冠,从字面上来看,指衣和冠,也泛指衣服和穿戴;礼服;代缙绅和士大夫;文明礼教。
南渡,顾名思义向南而渡,古代晋元帝和宋高宗都渡过长江将都城迁到南方被称为南渡。因此衣冠南渡是一历史事件,是指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南下。
衣冠南渡,亦作衣冠南度。语出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该文原仅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后衣冠南渡逐渐演化为熟典,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分别是:
第一次: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
第二次: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至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
第三次: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
其中,史学界亦有只认可西晋末与北宋末这两次为“衣冠南渡”(也有历史研究者三者皆称),但在文学应用上,三次都冠以“衣冠南渡”者比比皆是。
03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记载了一个南渡之后的故事,《新亭对泣》: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翻译之后的故事是渡江以后,士大夫们每到风和日丽的日子,就相邀来到新亭,坐在草地上喝酒野餐。周侯(顗)在座中叹息道:"景色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有山河变异的感觉。" 大家都相视流泪。只有丞相王导脸色突变,厉声说道:"我们要齐心合力,报效朝廷,收复中原,怎么可以像楚囚一样,相对落泪!"
新亭在南京西南,依山临江,风景佳丽,然江山已非昔日。
楚囚是指春秋时楚国钟仪,钟仪被晋所俘,但他仍旧戴着楚国的帽子,以表对祖国的怀念。这里指那些南渡官员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如楚囚相对,用来比喻处境窘迫。
王导言外之意,南渡士族要适应这种变迁,难道哀伤抱怨能改变现状吗?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第一次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政权和文明首次南迁,由西晋京师洛阳南渡至建康(今南京)。
西晋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内徙的周边部族相继建立君主制政权,强大起来威胁到西晋政权,并最终酿成永嘉之祸,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西晋渡江后,在建康定都,史称东晋。中原汉族士族等臣民相随南逃,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
晋统治者衣冠南渡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这是第一次比较重大的南移事件。
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主要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
为了共同戮力王世,新建家园,这八姓家族必需努力缔造与南方豪强达成共识所必需的关系,而不是引起东晋上层社会关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