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大四开始抽烟,中间戒掉过两年,算下来有十三年的烟龄了。在这段时间里,短暂的戒烟不计其数;换句话说,我彻底沦为了香烟的奴隶。在自尊和自信的双重打击下,我变得耻于谈及戒烟的话题。为了缓解无力戒烟的焦虑,我无奈地对自己说:“别焦虑戒烟的事了,在时机成熟之前,先好好享受吸烟吧!”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亚伦·卡尔的《这书能让你戒烟》。刚看到书名时,我不禁冷哼了一声,心想,如果作者不是自大,就一定是个标题党。戒烟之难是众所周知的,仅凭一本书就轻松搞定,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出于强烈的好奇,也揣着一丝的侥幸,我买来了这本“懂营销”的书。
书刚到手时,我随手翻了翻,兴致便来了三四分;读到一半时,我分明地感到,有种力量在潜滋暗长;直到读完整本书,我在心里暗自庆幸,没有错过这次成为非吸烟者的机会。亚伦·卡尔指出,想要彻底的摆脱烟瘾,最重要的是认清一点——烟是如何通过洗脑来控制我们行为的,从而揭下其虚伪的面纱,让人生重获自由。如果你正被戒烟的问题困扰着,我相信,这本书会对你有所帮助。
迷上吸烟的人,为何又想戒了呢?理由只有一个——吸烟并非一种享受。即使那些资深老烟鬼,恐怕也不会否认这一点,只是他们选择性的失明了。不妨对自己坦诚些,点上一支烟,在呼吸吐纳间,集中你的意念,感受烟对你的感官刺激。在你抽完整支之前,可能你已经掐灭了它,那么请如实地回答:吸烟真的是一种享受吗?
吸烟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折磨。第一口下去,窒息感瞬间上头,压得人头晕目眩;在烟气的反复蒸熏下,口腔和呼吸道是又辣又燥,而隔天的肺里,更是火烧火燎的难受。刚刚夹过烟的手,被烟味密密地裹着,没有一处是清爽的。久而久之,人就成了移动的烟灰缸,周身散发着令人作呕的烟味,还有那张口就来的口臭,以及满嘴的大黄牙。吸烟伤害的不仅是健康,还有一个人的体面。
可讽刺的是,吸烟者一边在身体上承受着香烟带来的伤害,一边却又在心理上美化了这种伤害,好让自己心甘情愿地接受香烟的奴役。许多人说戒烟难,难就难在戒烟者为自己编织的那些谎言,已经成为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信念,击碎它们无异于一场自我革命。要破戒烟这个局,还得从烟瘾的成因说起。
烟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尼古丁的毒瘾以及各类洗脑。最先发挥作用的是尼古丁,通过越来越紧迫的戒断反应,让人在生理上对香烟产生依赖。究其本质,是一种毒瘾。听起来怪唬人,其实破坏力很弱,弱到吸烟者几乎无感。仔细观察吸烟者,他们点烟多是下意识的,并非毒瘾来犯的那种手忙脚乱。亚伦·卡尔指出,只要停止吸烟1小时,人体血液内的尼古丁会下降3/4;停止吸烟72小时,尼古丁在人体内的反应就会完全消失。许多人之所以无法摆脱烟瘾,并不是生理上的依赖,而是心理上的依赖。它们来自外部和内部双重洗脑。
外部洗脑主要来自影视作品的宣传。那些叼着烟吞云吐雾的男人,看起来不是深沉稳重,就是霸气痞酷;而玉笋持烟的窈窕淑女们,在烟遮雾绕的烘托下,更是不可言喻的神秘与优雅。不过,看看身边的那些吸烟者,有几个能“配得上”香烟的气质?!在非吸烟者眼里,他们不过是一群缺乏自律的“瘾君子”。因此,外部洗脑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真正的阻碍来自吸烟者的自我洗脑。作者着重列举了吸烟者常见的五种自我洗脑方式,而我无一例外的掉进了所有自我欺骗的陷阱。
陷阱一:吸烟有害健康只是个概率问题。众所周知,吸烟是导致多种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如肺癌、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脏病、肺气肿、脑血栓等。即便如此,在面对“吸烟等于慢性自杀”的问题时,吸烟者往往辩解道:“很多吸烟者并没有得这些病,得这些病的也有很多是非吸烟者。何况人终有一死,何不及时行乐以自娱。”这话乍一听有些道理,却又不是那味儿,想反驳还无从下手。作者打了两个比方轻松化解。谁都知道汽车尾气有毒,却从没人把排气管塞进自己嘴里;如果你花一百万买来一辆好车,会给它加掺了杂质的劣等汽油吗?答案自然是不会。因此,陷阱一包含了一个事实错误和一个逻辑误区。在事实层面,吸烟的危害不是“得”与“不得”的区别,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剥夺的是吸烟者的生命质量。从逻辑上来讲,人生的“目的地”是“死亡”不假,但不等于人生的“目的”就是“死亡”。人生更像一场“体验”,重要的是把握当下,而不是错把“终点”当“目的”,那样只会陷入虚无主义。戒烟后的人生,什么都不会失去,好处却有一大堆,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愉悦,每个吸烟者都值得拥有。
陷阱二:吸烟能够释放压力。这是吸烟者常挂在嘴边的谎言,之所以称它为“谎言”,原因是他们搞错了“压力”的来源。吸烟者所指的压力是来自外界的,比如业绩指标或夫妻矛盾,它们本是我们的人生常态,也是不得不直面的课题。吸烟并不能缓解这些压力,因为它们的源头还在,并没能从根子上加以解决。那么问题来了,吸烟者为什么还能感到压力被释放了呢?其实原理很简单。烟瘾就像一个自动蓄水的池子,距离上次吸烟的时间越长,人承受的戒断压力也就越大。当外界压力来临时,吸烟者已经承受了一定的戒断压力。此时,吸烟者只要点上一支烟,他所承受的总体压力就会下降,并由此产生压力被释放的幻觉。事实上,吸烟者的压力被放大了,释放的只是戒断压力,现实压力涛声依旧。不难看出,吸烟带来的释放感是极具欺骗性的。它以“麻痹精神”的方式让人错估现实,在削弱紧迫感的同时,也涣散了人的行动意志;行动的缺乏又导致现状的恶化,随之而来的是现实压力的进一步增加。因此,吸烟不仅不能释放压力,还会进一步增加压力。
陷阱三:吸烟可以排遣无聊。无聊的时候,吸烟者会下意识地点上一支烟,仿佛吸烟能带走他们身体里的寂寞。那么,吸烟真的可以排遣寂寞吗?先说结论,不能。吸烟者在无聊的时候,注意力会不自觉地被戒断压力吸引,而缓解它的方式自然是来上一支。吸烟改变了无聊的状态吗?并没有。吸烟只是缓解了吸烟者的戒断反应,让他们感觉好受了一点,仿佛无聊真的被香烟赶走了。当最后一点红光熄灭时,更大的空虚便会乘虚而入,然后再续上一支,直到再也吸不进为止。更糟糕的是,吸烟产生的低级满足感,会让人远离需要付出精力的活动,从而被无所事事的状态深深困住。这也就是说,吸烟反倒是无聊的原因之一,而不是无聊的解药。
陷阱四:吸烟可以提高注意力。这是彻彻底底的谎言,尼古丁的戒断反应,只会让人无法专注于眼下的事情。试想这样的场景,在烟瘾上头的时候,手头刚好没烟会怎样?吸烟者会里外摸寻,四下翻倒,急成热锅上的蚂蚁,哪还有心思做手头的事。接下来的这些情景,试问有多少吸烟者没经历过?飞速行驶的车上,司机正心急火燎地到处找烟;会议才到关键处,你却在为会后的第一支烟焦虑着;好容易文思泉涌了,你却站起身去,只为点根烟“奖励”一下自己。诸如此类,哪个不是将我们宝贵的注意力分散了?有些甚至还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香烟中的毒素还会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从而导致大脑的供氧不足,使吸烟者难以集中注意力。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吸烟的“认知”,吸烟只能解决尼古丁的戒断症状,和注意力没有半毛钱关系。
陷阱五:吸烟可以令人放松。吸烟者常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听起来,吸烟真的可以令人放松下来;事实上,让人无法放松的正是吸烟。烟瘾的本质是毒瘾,尼古丁的戒断压力就像悬在头顶的利剑,让人无法彻底放松下来。之所以饭后吸烟感觉很放松,那是因为饭后本就是放松时间,即使不吸烟的人也会在此刻感觉放松。注意观察吸烟者会发现,如果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在吸烟,比如聊的非常嗨的时候,烟是可以一支接着一支抽的;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吸烟,比如一个人独自抽闷烟,连着抽就会变成一种酷刑。因此,真相是放松的环境遮蔽了吸烟的压力,营造了吸烟能够令人放松的假象。
以上五个陷阱共同编织了一则谎言——戒烟是一种牺牲,而它是阻碍人们戒烟的最大障碍。在吸烟者看来,吸烟的危害是模棱两可的,而吸烟的好处却是明确无误。如果为了避免罹患某些疾病而戒烟,那牺牲可就太大了,少了许多享受不说,还错了许多社交机会,实在算不得明智之举。这种想法让吸烟者变得很可怜,就像趴在猪笼草上吸食蜜汁的苍蝇,直到死后方才摆脱了奴役的命运。
至于那些觉醒者,即便理智上想戒烟,同样囿于那五个陷阱,让戒烟变得困难重重。戒烟难,难于上青天——这已是广大戒烟者的共识。即便那些成功戒烟的人,也不敢保证绝无复吸的可能,因而始终活在对失败的恐惧之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无一例外都落入了洗脑的陷阱,并没有从心理上摆脱对香烟的依赖。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两个错误的戒烟方法,并详细剖析了它们的谬误所在,颇值得玩味。
第一个是“意志力戒烟法”。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的弊端。意志力是非常消耗能量的,任何需要意志力参与的人类活动,最终成功的几率都不可能很高。人的天性是回避痛苦,意志力对抗的也是痛苦;动用了意志力,意味着产生了痛苦。痛苦从何而来?来自心理上对烟瘾洗脑的执迷,而痛苦又强化了“戒烟是一种牺牲”的错误认知。既然认定戒烟是一种牺牲,戒烟必然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使得戒烟者在心理上陷入恶性循环——越想戒越戒不掉,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对于动用意志力戒烟的人,内心一直有这样一种恐惧:何时算是戒烟成功?只要一个人还需要动用意志力来戒烟,他就不可能有自信宣布戒烟成功;换句话说,死亡才是他们戒烟成功的终点。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始终是彷徨的,不知道那支宣告失败的香烟,什么时候会塞进自己嘴里;事实上,他们几乎一定会用失败的方式来检验自己的成功——再来一支。
第二个是“减量戒烟法”。顾名思义,就是逐渐减少吸烟量,直到最后彻底戒烟为止。相比较意志力戒烟法,这个方法似乎更人性化,所带来的痛苦也应该更小。然而,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它错在把烟瘾当成习惯,以为靠减量就可以实现戒烟的目的。烟瘾的本质是毒瘾,减量戒烟法在拉长吸烟间隔的同时,也延长了戒断反应的时间,从而让戒断压力一浪高过一浪,直到冲垮戒烟者的整个心理防线。打个玩笑性质的比方,在“欲迎还拒”的魅惑下,有几人能够守住阵线呢?在等待下一次吸烟的过程中,戒烟者会对下一支烟保持期待,这也强化了“吸烟是一种享受”的幻觉。一边想着彻底戒烟,一边仍允许自己吸烟,心存这种自相矛盾的想法,戒烟失败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亚伦·卡尔推荐的轻松戒烟法其实很简单,归结起来就两句话:第一句,今后不再吸烟;第二句,不再质疑,并为戒烟感到高兴。前者是在生理上掐断毒瘾,后者则是在心理上摆脱依赖。烟瘾不同于其它毒瘾,生理上的依赖并不可怕,只要停止吸烟三周(21天),人就已经在身体上摆脱了对尼古丁的依赖。难的是摆脱心理上对香烟的依赖,也就是那些盘踞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自我洗脑。
当戒烟者想吸烟的时候,不妨想想那五个认知陷阱,所谓的合理理由,不过都是些自欺欺人的借口。戒烟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不是一种牺牲,还能给自己带来许多好处,比如精神上的自由,旺盛的精力,对生活的掌控感。更令人愉悦的是,非吸烟者将有更多的精力留给那些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用吸烟来麻痹自己,给自己画地为牢。当我需要放松时,我应该着手去解决紧张的源头,而不是在感官上敷衍自己;当我感到无聊时,我应该考虑去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而不是关注吸烟带来的戒断症状;当我注意力涣散的时候,我需要的是休息和凝神聚气,而不是贪图吸烟带来的短暂欢愉。我也不需要外来的支持和刺激,比如香烟替代品、零食、打卡记录等;只要我还离不开它们,就说明我还认为吸烟是一种享受,而戒烟是一种牺牲。那么,我终究还是香烟的奴隶。
戒烟的人要对“再来一支”保持十分的警惕,它是很多人戒烟失败的重要原因。当戒烟者和吸烟者在一起时,往往会被吸烟者劝着再吸一支,理由是“再来一支”又不会上瘾;当某一天又出现想吸烟的情景,比如心情很糟糕时,戒烟者会忍不住再来一支;当戒烟者想确定戒烟成功时,常常会通过“再来一支”证明自己对香烟的厌恶;当戒烟者自以为戒烟很久了,就想通过“再来一支”犒赏一下自己。对这些想法保持警觉,想想自己抽的第一支烟,那时候的你也认为只是一支烟而已,不至于上瘾。事实证明,第一支烟就是噩梦的开始。
不要试图在未来划定一个时间点作为戒烟成功的标志,事实上戒烟并不需要所谓的终点,从戒烟者下定决心的那一刻开始,戒烟就已经成功了。能够意识这一点,也就抵达了作者所说的启示性的一刻——我知道自己重获了自由。现在,我可以对自己说:“我本来就不需要香烟,何来的“戒”一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