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耳闻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平凡而又不平庸的爱情,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以近九万字的作品来怀念她爱的人,就足以映射这对神仙眷侣的锦瑟和鸣、伉俪情深。“我们俩都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从一个人的自由洒脱,到两个人的心有灵犀,再到三个人的相互扶持,不管是爱情、还是亲情,钟书和杨绛先生对于“爱”的诠释,都是我们这些晚辈们要细细揣摩,认真学习的。
微微泛黄的书皮,简单,却散发着一种很清透的气息,光看书皮都是我喜欢的模样。《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们的女儿钱媛在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这个特殊家庭63年来的风风雨雨和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读完此书,内心不禁泛起轻轻的波澜,我所羡慕的爱情、亲情不过如此。
前两章都是梦,也不是梦,在古驿道到发生的一切,也正是阿媛和钱老的病床前所经历的种种。“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最后的最后,杨绛先生对家的渴望又何曾不是“有爱的地方才是家,有爱的人的地方才是家,有被人爱的地方才是家。”
读完此书回味无情,钟书先生、杨绛先生还有阿媛,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在我看来都已然成为了艺术品,钱家每天的日常都上演着“精心雕琢”的“艺术人生”。让我感受颇深的有三点。
其一:在命运的拨弄下,二老依旧热爱生活,认真工作,对于生活的仪式感让我感到苦中一丝清甜。“回国后买不到印度“立普登”茶叶,就用三种上好的茶叶来替代,滇红取其香,湖红取其苦、祁红取其色。”“容安馆”听起来很神气,其实整座住宅的面积才75平米,由屏风隔出来的“安容管”仅仅“容膝易安”而已。
其二:钱老和阿圆,对于杨先生满屏的宠爱也是令人羡慕万分。“钟书”拙手笨脚”,可他总会一早做好早餐,端到杨先生一旁等待杨先生享用”,“钟书住进城里去,不嘱咐我照顾阿媛,却嘱咐阿媛好好照管妈妈。”钟书对于杨先生的爱总是那么体贴入微,润物无声。“阿媛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点芽牙”,突然想起董卿在《朗读者》中说过“你和死亡之间隔着父母,当父母离开人世,你就直面死亡了。”对于父母来说,经历过再多的磨难,年纪再大,自己的孩子还是孩子,只不过发了一点点芽。“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珍惜当下,好好爱自己,好好爱身边的人。
其三品人:“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钱钟书曾评价杨绛,“结合了妻子、情人、和朋友三者。””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钱钟书和杨绛能成为文学届的佳偶,成为世间难得的夫妻。两个人相濡以沫长达六十五年之久,彼此之间都能把对方当作一本好书欣赏和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