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笃行”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治学的根本方法,指必须广博地学习,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析,踏实地履行,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学问境界和人生境界。这种治学方法,体现了学、探、思、辨和行五者的有机融合。昨天王思思老师的《技术支持下的自然笔记》既具有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又体现了传统智慧,从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思思老师的课分为环环相接的三步:为什么要做自然笔记、怎样做自然笔记、做自然笔记有什么效果。在切入自然笔记这一主题前,王老师先为我们引入了一个概念――可持续理解的教育,即课上完了,但留给学生的影响并没有消失。
可持续理解的教育是以人为核心、以科学技术为支撑、跨学科融合的教育。可借助科技手段实现慎思笃行。
王老师是美术老师,在我的印象当中我就觉得美术就是一些画画的技巧,而王老师让我认识到了美术课并不等于技法,美术课是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探究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他在技术定位上,聚焦人的发展和构建能培养学生面向未来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数字技术应该向空气一样自然的浸润到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凸显人的发展和课程的构建。
基于对人面向未来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技术为支撑的自然笔记就应运而生了。
王老师从五个方面告诉我们做自然笔记的必要性:儿童视角、脑科学、教育改革、可视化和世界趋势。做自然笔记让学生置身真实情景,解决真实问题。
王老师又用了两个案例来教我们如何作自然笔记。
首先她用了源于教材主题的案例《蚕宝宝成长记》,在设计时,确定了以(美术)绘画为基础,以(科学)实验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
在跨学科设计流程中,融合各科特点,设计并列出项目准备、项目评价、项目反思的内容。
并且为学生列出可操作性强的学习单设计。这一学期单霁体现了美术对色彩的要求,
也体现了科学课程对观察的要求。
这就锻炼了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观察大家可以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可以丰富问题。
在自然笔记完成之后同样语文课程也参与进来,通过真实体验,学生此时就有话可写,就可以写出自己的心得感悟。
第二个案例是源于生活主题用身边的素材《一面会盛开的墙》。这一主题融合了美术、科学和社会实践三个领域。美术方面可以关注墙的颜色,科学方面可以关注建筑材料,社会实践可以带学生去参观并且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进行实践,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更利于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有什么效应呢?它不仅可以让孩子们获得知识,更锻炼了思维能力,包括情操修养。
多元性的主题,学科整合,更利于学生学习宽度的拓展。
而其阶段连续性,提升了学生追踪观察、思考感悟能力。
可持续理解的教育,既有知识的传承和探索,又注重与人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的培养,既得了儒家笃思慎行的精髓,又用具时代化特征的手段提高了综合素养培养的效率。
《技术支持下的自然笔记》值得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