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长真的不在于自己懂得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我经常是,阅读很多有道理的书,收藏很多有道理的文章,心中经常有焦虑,那么多的书,我还没有读,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啊。
可是,读完一本书,经常想不起来这本书讲了什么,只是把很多道理囤积在脑袋里。
更要命的是,道理知道得越多,行动力反而越弱,因为似乎总有一个更好的道理在等着我。
懂得越多,焦虑越大,一方面觉得,我要学的太多了;一方面觉得,我的时间都喂狗了吗,怎么读了那么多,还是记不住
……
于是,很想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遂做了几个决定:
一:T型学习,一次专注一个课题,学习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
学习在表层,改变在底层,越是在表层,要打理的东西就越多。
T型,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区域真的做到深耕。专注做到不仅让自己真的发生改变,还可以反过来减少我们的学习量。
比如当我真正做到了「停止无效努力」这个道理时,那么网上所有关于「无效努力,低效学习」的文章都不再会对我有吸引力了。
因为自己都已经做到了,再看那些文章也就不会觉得有多少道理了。当然,如果自己并没有做到,那依然会在看到类似的文章时永远都会觉得很有道理,然后一个劲得把它们往收藏夹里塞。
二:在选择的T型领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知识广义上来讲可以分为五类:数据、信息、知识、才能和智慧。最后一步才能形成影响力。数据经过整理变成信息,信息能解决某个问题就是知识,知识通过反复实践形成才能,才能融会贯通就是智慧。才能和智慧就属于元认知的范畴。
而我之前的学习,只是不断的收集DATA数据的过程,只是在知识的第一个低级层面,是一个外在的过程,没有经过内化,也没有任何的处理和思考。
三:刻意练习,知识体系,实践和复盘相结合
在科学家看来,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神经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
用神经科学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最终使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经过反复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
在有了知识体系之后,大量的刻意练习,和不断的复盘才是能精进这个领域理解的必经之路。
而具体的步骤:问自己:
1)WHY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学科:是不是真的重要;
2)切入点:1)经典的书;2)构建知识体系,主题阅读;3)设立目标和学习计划 (
3)思考:-带着重要的问题阅读;-花时间思考,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淘金式思维与海绵式思维。(如果是需要解释一个现象的,那么1.现象是什么?2.解释是什么?3.支撑这个解释的理由是什么?4.例子是什么?)
4)阅读/读书笔记/复习:1)掌握知识和结构(why, what, how);2)不断回顾和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抬头仰望星空,是不是遵循之前的方向);3)总结和复述自己学到的新知识(用自己的话去复述)(a.你的问题是什么,写在纸上,在心中不断的回顾;b.到现在为止,我到底有了什么收获呢?(提醒自己时不时去总结,整理学习的东西)。c.设想自己正在将东西讲给别人听(有声思考;能否讲出来是判断是否真正理解的最佳办法,迫使自己去挖掘知识背后最本质、往往也是最简单的解释)。d.时常反省和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当遇到无法理解或解决的问题之后,最需要将原先的思维过程回顾一遍,看看到底哪个环节被阻塞住了妨碍了理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分析以后需要加强哪方面的思维习惯,才能够不在同样或类似的时候被绊住。对此,将思维的大致脉络写下来是一个很好的习惯。e.养成反驳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在有一个想法的时候,习惯性地去反驳它,问自己“这个难道就一定成立吗?”、“有没有反例或例外?”、“果真如此吗?”之类的问题。。
5)应用和实践:-教会别人, the best way to learnis to teach;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祝福我自己,也祝福每一个知识焦虑的你,停止无效能力,为自己创造一点改变,哪怕是一点点,那也是最有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