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心理学与生活》,读书感悟: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知觉是指理解环境中客体和事件的所有过程,感觉他们,理解他们,识别和标记他们,以及准备对他们做出反应。知觉物是当事人所知觉到的,即知觉过程的现象和经验的结果。
感觉享受是指追求对感觉的一种满足感。
感觉是指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以及反应身体内外经验的过程。
知觉组织你的大脑整合来自感官的证据以及对世界的已有知识,形成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
辨认与识别是知觉过程第三个阶段,赋予知觉以意义。
第一单元关于世界的感觉知识。
一、近距和远距刺激。
环境中的物理客体被称为远距刺激。他们在视网膜上的光学成像称为近距刺激。
知觉的远距刺激(环境中的“真实”客体。我们必须从近距刺激即视网膜上的像中获得信息。
我们已经把知觉任务定义为从近距刺激辨认远距刺激。
二、心理物理学。能够测量感觉体验的强度。
研究物理测量与其所产生的心理行为和体验之间的关系。
古斯塔夫•费希纳(1801至1887)提出了心理物理学这一概念,并提出了测量物理刺激强度(以物理单位测量)和感觉体验大小(以心理单位测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1.绝对阈限和感觉适应。
绝对阈限即产生感觉体验所需的最小物理刺激量来解释问题。
心理测量函数表示品在每一种刺激强度(横坐标)下刺激被觉察到的百分数(纵坐标)的曲线。
有一半次数能够觉察到感觉信号的刺激水平。
尽管能够确定觉察的绝对阈限,但还要认识到,与稳态相比,感觉系统对感觉环境中的变化更为敏感。
感觉适应是指感觉系统对持续的刺激输入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
2.反应偏差和信号检测论。
反应偏差:由一些与刺激的感觉特性无关的因素所引起的系统性趋势,观察者倾向于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
信号检测论并不严格的关注感觉过程,而是强调刺激事件出现与否的判断过程。最初的感觉过程,反应观测者对刺激强度的感受性。随后独立的决策过程,反应观测者的反应偏差。
3.差别阈限郡你能够识别出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物理差异。
有一半次数觉察出差异的刺激值。差别阈限值也被称为最小可觉差。是测量两种感觉心理差别程度的数量单位。
韦伯定律刺激之间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值是恒定的。
三、从物理事件到心里事件,我们把从一种物理能量形式(如光)到另一种形式的转换称为换能。
感觉系统具有共同的信息传递过程。对于任何感觉系统的触发意味着对环境事件和刺激的觉察。人们通过特异的感受器觉察环境刺激。
第二单元视觉系统。
一、人眼
光线穿过系角膜(眼睛前部透明的凸起),通过充满房水的前房,再传过瞳孔(不透明的虹膜上的开口。为了汇聚光线,晶状体通过改变形状聚焦物体,变薄聚焦远处物体或变厚以聚焦近处物体。可以利用虹膜内肌肉的舒张和收缩改变瞳孔大小(瞳孔是光线进入眼睛的小孔)。光线传过玻璃体,最后投射到视网膜上。
二、瞳孔和晶状体。
瞳孔是虹膜上的开口,光线通过它进入眼睛。
通过瞳孔的光线经晶状体聚焦到视网膜。晶状体反转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图像,由于晶状体具有对近处和远处客体聚焦变化能力,所以是人眼中非常重要的构造。
具有正常调节能力的个体观察范围是鼻前7.6厘米到他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
三、视网膜。
视网膜是眼球后壁。
光感受器:视网膜上对光敏感的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杆体细胞在近乎黑暗时拥有最佳功能,锥体细胞特别应对明亮而充满色彩的白天。
暗适应从光线亮处到光线暗处眼睛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中央凹是视网膜中心,一个很小的区域,这个部位只有锥体细胞,没有杆体细胞。
双极细胞是一种神经细胞,它整合感受器的神经冲动,并传递到神经节细胞。
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整合视网膜上的信息,水平细胞把感受器连接起来,无长突细胞则负责双极细胞之间和申请节细胞之间的连接。
盲点。两只眼睛都有盲点,一只眼睛感受器可以加工另一只眼睛没有看到的信息。其次,大脑可以从盲点周围区域的感受信息来填充这一区域。
四、大脑的加工,大多数视觉信息的最后目的是大脑枕叶上被称为初级视皮层的区域。
神经节细胞的数百万条轴突形成视神经。
脑损伤既能影响客体通路,也能影响位置通路,或者两个通路之间的交流,从而产生一些不同的障碍。被称为失认症。
感受野是接受刺激的区域。
五、颜色觉察。
1.波长和色调。
色调表示对光颜色的定性体验,饱和度描述的是颜色感觉的纯度和鲜艳度。明度是对光的强度的描述,人的视觉能够区分出700多万种不同的颜色。
各种波长的适当混合将产生白光,这种形式的波长混合称为加法颜色混合。色环上直接相互对应的两种波长,称为互补色混合后产生白光的感觉。
没有被吸收的波长看起来是绿色的,这种现象叫做减法颜色混合。色盲就是部分或完全不能分辨颜色。
2.颜色视觉的理论。
扬-赫尔姆霍兹三原色理论:红、绿、蓝。
拮抗加工理论:每个系统包含两种拮抗的成分,红对绿,黄对蓝或者黑对白。
第三单元听觉。
一、声音的物理特性。
正弦波有两个基本的物理特性,即频率和振幅,他们决定了声音的作用形式,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声波完成的周期数。振幅是指声波强度的物理特性,即波峰到波谷的高度。
二、声音的心理维度。
1.音高是指声音的高低,它由声音的频率决定。高频产生较高的音高,低频产生较低的音高。
频率(物理现实)和音高(心理效果)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
2.响度。
声音的响度和物理强度是由振幅决定的。
振幅大的声波会给人响亮的感觉,而振幅小的声波是一种轻柔的感觉。
3.音色
声音的音色反映了复杂声波的成分。
三、听觉的生理基础。
1.听觉系统。
从外部能量转换到大脑中能量形式的感觉加工过程。第一,空气中的声波必须在耳蜗中转换为流动波。第二。然后流动波致基底膜的机械振动。第三,这些振动必须转换成电脉冲,第四,电脉冲必须传入听皮层。
第一个转换中,振动的空气分子进入耳朵。
第二个转换阶段发生在耳蜗中,空气波变成“海浪波”。耳蜗是充满液体的螺旋管。基底膜位于中央并贯穿始终。
第三个转换阶段及顶棚的波浪形运动做得与极基底膜相连的毛细胞发生弯曲。毛细胞弯曲时,他们刺激神经末梢。将基底膜的物理振动转化为神经活动。
第四个转换阶段。神经冲动通过被称为听神经的纤维束离开耳蜗。
传导性耳聋是由空气振动传导到耳蜗方面出现问题引起的。
神经性耳聋是由于在耳中产生神经冲动,或将神经冲动传导到听皮层的神经机制存在缺陷。
2.音高知觉理论。
地点说,当声波经过内耳时基底膜随之运动。
频率说,他是以基底膜振动的频率来解释音高。
齐射原理,一些神经元可以通过联合的活动形式,在刺激音高为2000赫兹,3000赫兹乃至更高频率时放电。
3.声音定位。你能够确定听觉事件的空间来源,评估到达每只耳朵的声音的相对时间和相对强度。
第一种机制涉及的神经元比较进入每只耳朵的声音的时间差。
第二部机制依赖于以下原理:对于声音首先到达的耳朵而言,声音的强度会稍微高一些。
回声定位法:他们发出音高很高的声波,从物体反射中获取关于物体的距离、大小、结构和运动的信息。
第四单元其他感觉。
一、嗅觉。
嗅觉产生于物质会气味分子的形式向空气中释放气味,当这些分子与嗅纤毛膜上的受体蛋白相互作用。
嗅球位于感受器上方和大脑额叶下方。
嗅觉系统能在嗅觉感受器和嗅球产生新的细胞。
人类似乎主要将嗅觉与味觉相结合起来,寻找和获取食物,但对于许多物种来而言,嗅觉也被用来探测潜在的危险源。
信息素是一种化学物质,在特定物种内用来传递性接纳,危险,领地分界和食物源等信息。
二、味觉。舌头的表面布满了乳头,这使得舌头表面起伏不平,大部分乳头中含有成束的味觉感受细胞,称为味蕾。
三、触觉和肤觉。产生压力、温暖和寒冷感觉的神经末梢,这些感觉被称为肤觉。
皮肤对压力的敏感性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差异非常大。
四、前庭觉和动觉
前庭觉就是告诉你,你的身体,特别是头部是如何根据重力作用确定方位的。
动觉为我们提供运动过程中身体状态的反馈信息。
大脑通觉会将动觉的信息和触觉的信息相整合。
五、痛觉。
痛觉是身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所谓有害刺激就是那些强度足够导致组织损伤或具有这种威胁性的刺激。
痛觉神经冲动起始于骨髓,然后转送到丘脑,最后到达大脑皮层,并在那里确定痛觉产生的位置和强度,评估伤害的严重性,并形成行动计划。
大脑释放内啡肽可以控制你的痛觉体验。
门控理论,它是由罗纳德•梅示扎克提出的,脊髓中的细胞像神经闸门一样切断和阻止一些痛觉信号进入大脑,而允许其他信号进入。
知觉疼痛的方式更多地反映了你的心理状态而非疼痛刺激的强度。
第五单元,知觉的组织过程,
把感觉信息组织起来使你有连贯知觉的过程,总称为知觉组织过程,
一、注意过程。注意过程使得你能够将你的意识觉知指向所有你能获得信息中的一个子集。
目标指向选择反映的是你对将要注意的客体做出选择,与你自己的目标有关系。
刺激驱动捕获,发生在刺激的特征,自动抓住你的注意之时,他不依赖于知觉者当时的目标。
二、知觉组织原则。
心理现象只有被视为有组织和结构的整体时才可以得到理解,而不是分解成原始的知觉元素,这是格式塔心理学。
1接近律,人们将最接近的心元素组织在一起,
2.相似律,人们会将最相似的元素组织在一起。3.连续律,即便线条被截断,人们也会将其知觉为连续的。
4.闭合律,人们倾向于填补小的空隙而将客体知觉为一个整体。
5.共同命运律,人们倾向于将看起来朝相同方向运动的客体组织起来。
三、空间和时间上的整合,为了获得关于周围环境的完整信息,你必须整合从不同空间位置(即空间上的整合)以及在不同的时间(即时间上的整合)所获得的信息。
边界扩展,因为参与者总是相信原始照片所包含的信息超出原始照片的边界。
四、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需要你对外部世界的不同扫视之间进行比较。运动知觉要求你将对世界的不同扫视组合起来,当你经历现象。你就会注意到你的知觉过程相当有效地组织这些扫视的结果。
五、深度知觉。
深度:你与客体的距离。你对深度的解释依赖于距离的很多不同信息来源(通常称为深度线索)包括双眼线索,运动线索和图形线索。
1.双眼线索和运动线索。深度线索包含到达你双眼的视觉信息的比较,被称为双眼深度线索。
双眼深度信息的两个来源是视网膜像差和视轴辐合。
视网膜像差:一个客体对于两眼的图像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
视轴辐合到两只眼睛注视一个客体时,他们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向内侧转动。
运动视差提供了关于深度的信息,这是因为当你运动时,环境中物体的相对距离决定了他们在视网膜影像上相对运动的大小和方向。
2.单眼线索。仅从一只眼睛也可获得关于深度的进一步信息,这些来源被称为单眼深度线索。
相对大小,包括光线投射的一个基本原则:相对的客体在不同距离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像大小不同。最近的客体投射的像最大,而最远的客体投射的像最小。这个原则被称为大小/距离关系原则。
线条透视是一种同样依靠大小/距离光线的深度线索。在视网膜成像大小相同的条件下,远处客体应该比进处客体更长。
质地梯度之所以能够提供深度线索,是因为随着表面向深处延伸,质地的密度会变大。
六、知觉恒常性。
它意味着你知觉的是远距刺激的特性(通常是恒定的),而是近距刺激的特性(每次都随着你的眼睛和头部的移动而变化)。
1.大小和形状恒常性。你感知客体的实际大小部分基于它的视网膜成像的大小。大小恒常性是指在视网膜成像大小变化的情况下感觉客体真实大小的能力。
知觉系统推断物体大小的另一种方式是利用关于相似形状物体大小的先验知识。
形状恒常性,即便当客体处于倾斜的位置。使得视网膜成像的形状实质上不同于客体本身的形状时,你仍然能够正确地感知客体的形状。
2.亮度恒常性,人们在不同的照明条件下按照将物体的白度、灰度和黑度知觉为恒定的倾向。
七、错觉当你使用一种被证明是错误的方式体验一个刺激图形时。
幻觉是由于异常生理和心理状态,而是个体体验的到非共有的知觉扭曲。
第六单元辩认与识别过程。
一、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以经验事实为基础,他处理片段的信息,并将外界刺激的具体物理特征转化为抽象表征。这种类型的加工被称为数据驱动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牵涉过去知觉环境的经验、知识、动机和文化背景等。也被称为概念驱动(或假设驱动)的加工。
音素重建的发生正是因为人们利用自上而下的加工将丢失的因素补充完整,
二、情境和期望的影响。知觉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对外界的准确“定位”。
模糊性是理解知觉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它表明在感觉水平上单一的图像在知觉上可能有多种解释。许多卓越的艺术家都把知觉模糊性作为其作品中的创造性手段。
情境和期望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识别客体的空间和时间情境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因为从这些情境中,你产生一些期望,期望那些东西你可能见到,哪些你不可能见到。
定势是一种暂时的准备状态,使你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某刺激进行知觉或反应。定势分为运动定势、心理定势、知觉定势。
运动定势是指个体做出预设的快速反应的准备状态。
心理定势是指个体根据习得的规则、说明、希望或习惯倾向来应对情境的准备状态。
知觉定势是指在特定情境中知接到特定刺激的准备状态。
情境对于知觉的影响需要以某种形式组织记忆,以便于特定情境的相联系的信息在特定时间能够被利用。
三、最后复习。如果知觉完全是自下而上的过程,那么你会以此时此地平常而具体的相同事实所约束。如果知觉加工只有自上而下的过程那么你会迷失在你所想象和期望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