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5月25日
阅读易仁永澄《普通人并不知道 自己是由作品构成的》
一、关键词
作品声音的四个层次
1 想清楚
思维方式:be-do-have的富人思维
思考方法:黄金思维圈和port模型
决策模式:期待基于新三观的决策模式
2 做到底
障碍:碎片化时代,每个人的24小时都在被提供服务,受到的干扰最多,注意力最容易被分散。
价值:不能做到底,格局就越来越小,发展空间就越来越小,天花板就会非常低。
技巧:选择少一点,少做点事情,是前置条件。
3 有成果
理念:作品声音的目的是将自己的价值不断呈现出来,体现价值的基本方式就是产出成果,指的是一件事情得到了应该得到的成果。
示例:“想做一件事”要开发一个全新的课程;“应该得到的”是大纲、ppt、讲课录像,这些就是结果;如果得到了结果,就说明成果已经获得。
套路:持续训练port模型,就能做到做事情想清楚,做到底,取得成果。
4 出作品
定义:出作品指生产出可供他人使用的产品。
作品特征:
1)细节被打通。提升标准,把标准从了解理解提升到使用应用掌握评估的层次就会发现若干的细节开始不断明确,不断打通。
2)模块化。把自己擅长的内容进行模块化,形成一个个被封装好的积木块,在未来可以随意调用。
3)使用价值导向。
所谓使用价值,简单来说就是你用来满足别人或组织需求的一切能力和资源等。使用价值才是一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不要只具备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走出自己,站在用户的角度,在自己作品中封装更多使用价值。
关键目的:
具备影响力。真正的影响力,并不是影响他人的行为,而是去影响他人的价值观,让他愿意为了共同的价值而投入。
在作品中包含更多关于why的内容,还不是what层面,就更容易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途径:
训练port模型达成前三层次,使用“小系统”的套路就可以做到模块化,发出作品声音。
二、联结
1 总结:作品声音的四个层次打通了“做一件事”的正确姿势。
2 工具:黄金思维圈、port模型、小系统、决策模型。
3 关键:使用价值导向,少做事。
三、对标
1 做事太多,没有做到底,成果标准太低,没有模块化,不注重使用价值。
2 使用port模型十余次,使用黄金思维圈若干次,尝试使用小系统。
四、改变
1 按照作品声音的标准,每周只做一件事。一件事没有做完,不再开启新的事情。
2 一做事,就要想到作品声音的四大工具和两大关键。
17年5月17日
阅读易仁永澄《每个成长者必须学会刻意练习》
1 刻意练习的基本概念
1)基本原理:大脑可变性和心理表征
前者指大脑会像肌肉一样随着训练而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后者说明刻意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建立高手的心理表征。
2)关键词:适用范围、原则运用方法、实践案例。
刻意练习的原则:边界清晰,导师指导。
刻意练习的方法:学习区、模块分解、注意力高度集中。
3)价值
要自我实现,就必须拥有价值;要拥有价值就必须具备能力;要具备能力,就必须进行刻意练习。
2 升级版的刻意练习四层次
1)第0层次:不练习。
认为知道等于做到。求快的心态。用知道来掩盖因做不到而产生的内心恐惧感和自卑感。
2)第1层次:低水平重复的练习
原因:标准低;停留在舒适区,缺乏提高标准的动力;自己和世界的耦合度太低。
途径:分析朋友、圈子、敌人和平台。5个朋友水平平庸,圈子单调,没有假想敌,平台太烂。分析清楚并加以更换,就可以有动力离开这个层次。
3)第2层次:有目的的练习
判断标准:训练目的是否明确?训练是否让自己走出舒适区?练习过程是否专注?训练过程是否包括反馈?
4)第3层次:刻意练习
努力寻找训练体系:导师、关键词、构建、关联、训练、复盘。
放慢速度,重复训练:精准地体验、感知、学习该技能环节的状态,尽可能感受训练的所有细节。
强化反馈:没有成败,只有反馈。对待反馈的做法,是记录、复盘、分析、总结,然后再尝试,不断靠近标准的过程。
拒绝自动完成:保持专注和对技能目标的感知,不要使用经验解释系统进行解释,不要自动完成,不要用实战来替代对技能的刻意练习。
5)第4层次:符合认知原理的内隐化练习
原理:刻意练习的本质是培养和提升长时工作记忆能力,或者说是培养知识关联的能力,培养大脑调取关联性知识的能力。
策略:加工碎片化知识,形成组块;关联组块并优化提取速度;使用符合内隐知识的学习方式。
A 认知的学徒、B 加入学习共同体、C 和榜样在一起、D 持续封装“可组块的方法”、E 以教为学。
A、B、C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组块、关联的组块、可快速提取的组块。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三手组块,整体策略为借势。
D 为自建组块。E 为自我搭建关联的组块、可快速提取的组块。
3 对标后的现状
对照以上4层次的刻意练习,我的教学技能处于第0层次和第1层次,这也解释了我教学能力长期处于低水平的本质原因;我的目标管理处于第2层次、第3层次,这也解释了我为什么感觉近半年来自己在认知和行为上都产生了重大改变。
4 改善途径
提升自己与世界的耦合程度,更换关键要素;把教学技能提升到第二、第三层次;围绕职业成长、家庭成长、个人成长的价值定位,采用“借势”和“以教为学”的策略建立心理表征。
17年5月02日
阅读易仁永澄《日程与计划》
1、关于“行动”的认知:
行动指的是通过一步操作即可完成的、不可细分的最小事项/活动。
把一系列行动进行规划、排程,就形成计划,具备确定开始时间的就形成日程表,不具备确定开始时间的就形成清单。
2、关于“日程”的认知:
1)基本概念:
对执行时间有刚性需求的行动,就是日程行动。它具有最高优先级,通过日程表进行管理。
2)系统理解:
道:一是从容,二是高效地处理承诺。其核心目的就是让我们提前做好准备,届时能够不慌张、能够维系着很好的个人品牌和影响力。
术:清晰思考、分解到位、提前准备、扎实落实。
器:使用日程表来管理。
3、使用日程表管理日程的3个误区:
1)随意将行动写入日程表。日程表中的时间都是被他人占用的时间。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一个涉及到其他人的任务,必须准时准点,否则它将损害你的品牌和影响力。
2)随意设置重复行动。定期出现的行动,指的是必须要完成的行动,而不是可做可不做的行动,更不是想要重复做的行动;所有重复行动必须按照要求启动或全部完成,可写入日程表中。
3)随意改动日程表的内容。由于随意增加了日程表的行动,都会导致日程表里的行动非常多。可是人生常态是不稳定、混乱态的。当出现任何变动,日程表就要被迫调整。日程表就不值得信赖了。
17年5月05日
阅读易仁永澄《积极主动,一切成长的第一保障》
1 概念
主动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解释系统和生存环境,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2 价值
积极主动是成长的前提和保障,它适用于各个时空,应用于每一次决策。
3 本质
打破习惯性防卫,从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主动作出选择。
事情触发时,主动启动理性认知和思考系统,作出适合自己长短期综合利益的抉择。
4 阶段
我想要……
我的资源是充足的,我继续想要……
从容面对刺激,从容作出选择
从身份出发,匹配三观,自我决定。
5 改变
提升积极主动的能力就可以改善心态,从而具备改变的核心表征之一。
6 故事
当Lisa处于非理性状态时,Wendy的情绪容易失控,从而对孩子责备或呵斥。在以前,我总是当面指出Wendy这样做不对,反而恶化Wendy的情绪。近一个月,出现这种情况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这是Wendy目前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进而去安抚或者体会Wendy的情绪,当她逐渐从“小我”走出来时,事情反而很好办。
17年5月06日
阅读易仁永澄《任务目标计划都是啥?》
1、基本概念
行动:指的是通过一步操作即可完成的、不可细分的最小事项/活动;包含动词;“现在已经分解到行动的层级了吗?可以执行了吗?”
任务:由若干行动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事件/活动集合,任务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分解成行动;行动是一种特殊的任务。
目标:视野范围内可以看到的标准。目标是任务的属性;任务的目标属性由目的决定;任务越大,行动越大,目标越复杂。
计划:为了达成任务的整体目标而对任务分解出的子任务/行动进行排序的方式和结果。
2、系统思考
1)目标管理系统的12个组成要素:
期待、目的、思路、目标、成果、任务、风险、计划、行动、调整、反思、封装。
2)要素之间的关系:
A、目的、目标、成果、任务、行动、计划6个要素的内部关系
目的是核心,决定其他5个要素;目标是实现目的的最佳途径;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把成果变成现实的过程;目标是任务的一个属性;任务是行动的组合;计划是行动的排程。
B、目的、目标、成果、任务、行动、计划6个要素在现实世界中形成的关系链。
拷问目的→明确目标→描述成果→分解任务→排程行动→形成计划→启动计划→实施行动→执行任务→取得成果→达成目标→实现目的。
C、12个要素代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12个环节。
澄清期待→拷问目的→找到思路→明确目标→描述成果→分解任务→预判风险→形成计划→执行计划→反馈调整→复盘反思→成果封装。
D、高水平的人实现目标的心理表征。
分析目的→描述结果→推导任务及目标→分解任务至行动→排序行动成计划→按照计划执行→达成目的。
3、理解力训练
1)日计划是什么?
日计划就是一天的子任务或行动排程,目的是为了达成周度目标。
2)月目标和月计划是什么关系?
月计划就是一月的子任务或行动排程,目的是为了达成月度目标。
3)目标和计划之间是什么关系?
计划的目的是为了达成目标。
4)什么样的人可以制定年计划?
能够制定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季度计划,且实现整体目标的人可以制定年计划。
5)当拥有什么能力之后,制定年度目标能更靠谱一些?
拥有实现月度、季度目标的能力之后,制定年度目标更靠谱一些。
17年5月04日
阅读易仁永澄《期待当目标》
1 为什么要用rsqc?
1)把期待转化为目标的一个模型;
2)澄清期待;
3)澄清目标。
2 目标达成十二环节
1)做前阶段:
期待:想要什么(与三观相关)
目的:黄金思维圈-从为什么开始
思路:黄金思维圈-达成目的至少有八种途径
目标:黄金思维圈-达成目的的最佳途径
成果:得到什么
任务:对于如何得到进行排程
风险:制定安全空间
计划:port模型列出来就是执行方案
本阶段主要使用了黄金思维圈和port模型。
2)做中阶段:
执行:把任务分解至不可再分解的行动。
调整:在执行过程中根据阶段性成果适时调整。
3)做后阶段:
反思:结合工作记录,反思亮点和不足以及背后的假设。
封装:制作成为可重复利用的系统,从而实现价值积累。
总结--目标达成的全流程是项目化管理的升级版。
17年5月03日
阅读易仁永澄《满脑子浆糊》
1 理解目的和目标关系的三个层次
1)port模型:目的-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目标-做到哪些就意味着目的达到了。
2)黄金思维圈:目的-做这件事的本质和低层逻辑是什么?目标-达成目的的最佳途径。
3)投射世界观:目的-真实世界的一个假设;目标-投射在现实世界中的一个投影。
2 为什么要分辨清楚目的和目标?
1)port模型:分不清目的和目标,执行过程中就会陷入停滞,能量不足。
2)黄金思维圈:解决问题抓不住本质:一个问题的解决,又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只是转移了负担而已。
3)投射世界观:陷入低水平勤奋状态,最多获得现实世界的最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