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糖尿病足,在阻塞血管近心端10厘米~15厘米处截肢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在近日召开的北京国际创面与糖尿病足论坛上,多国学者与国内同行交流了彼此诊治的经验。据大会主席、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感染与损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世纪坛医院王江宁教授介绍,糖尿病足防治已有很多成熟经验,大部分截肢是可以避免的,临床医生需要转变观念。
预防糖尿病足 医生应该做更多
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在所有的截肢患者中,70%是伴有糖尿病的,下肢截肢的糖尿病病人数每年超过100万。因此,糖尿病足一直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最让人担心的。患者一旦截肢,不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术后5年生存率更是只有4成。因此,为患者保肢对他们意义重大。
在这次会议上,各种糖尿病足诊疗新技术让大家体验了一场知识的盛宴,而王江宁教授认为,学习新技术的同时,医生更要注重转变传统诊疗观念。
首先,截肢是很有效的治疗手段,却不是最理想的治疗。王教授说,由于截肢治疗糖尿病足历史悠久、疗效明确,因此在不少临床医生眼中,它甚至是糖尿病足的标准治疗。而事实上,医生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目前帮患者控制病情,更要考虑到患者治疗后的远期疗效和生活质量。从这个角度看,截肢远不是理想的治疗。欧美等发达国家医生在30多年前就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积极为糖尿病足患者做知识宣教和保肢治疗,经过多年努力,截肢患者减少了近一半。因此,我们如果能积极学习新技术,并在临床中规范使用,也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截肢率。
其次,糖尿病足是能够积极预防的,因此走出诊室向患者和基层医生做科普宣讲,是医生更积极也更有效的方法。王教授说,尽管晚期糖尿病足诊治非常棘手,但只要患者和基层医生了解相关知识,就可以预防和及早发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多通过糖尿病足诊疗中心的形式,将知识宣教、早诊早治、随访观察等做得细致又规范。
在我国,以往医生只能在医院被动地为患者治疗,今后医生应有大健康理念,积极参与疾病宣教,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更远的地方,关注更长的病程发展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医生的专业作用,减少糖尿病足等慢性疾病对患者的威胁。
国际同行经验 扩展诊治思路
在这次学术会议上,多位国外学者介绍了他们的探索和经验,王江宁教授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韩国峨山大学洪晙杓教授和团队尝试将带血管游离皮瓣移植治疗用于糖尿病足患者。这种方法在我国已是很成熟的治疗手段,目前主要用于组织缺损,由于担心感染、不愈合等,国内医生很少将其用于糖尿病患者。韩国医生的尝试证实,配合良好的内科治疗和优质护理,皮瓣移植也是糖尿病足治疗可选的方法。
沙特皇室医疗保健高级顾问 NashatAli
Ghadoura介绍了他们促进创面修复的多种尝试,重点提到用产妇的羊膜移植到患者的伤口创面,并表示其对局部溃疡的修复效果明显。
澳大利亚国家DAA营养师Tina女士讲述了创面愈合和营养的关系,他们通过系统研究摸索出糖尿病足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疗法,明显提升了临床疗效。
综合诊治管理 才能提升疗效
截止到今年12月10日,2016年王江宁团队共诊治250例糖尿病足患者,其中7例最终截肢。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除了清创、植皮、负压治疗技术及各种敷料的使用外,他们还有一些特色技术和经验。
糖尿病足是慢性并发症,不过一旦发生严重感染常需要争分夺秒地进行急诊清创手术,否则在感染病灶没有清除的前提下,各种抗生素的使用都难有起色。王江宁强调,清创治疗中医生能否规范操作,对治疗效果很关键。
加压灌注技术是借助体外循环设备,为患肢加压灌注富氧血液,这一技术可直接改善患肢氧供,帮助肢体修复。骨搬移技术是治疗患者骨缺损、骨感染的有效方法。还有古老的蛆虫治疗、积极的营养支持治疗、日常的清创换药等。
王江宁说,糖尿病足的综合治疗是在糖尿病内科治疗的基础上,以外科常规清创、引流、换药、介入治疗、蛆虫生物疗法、植皮及人造皮技术、辅料应用、VSD、下肢骨搬移技术为手段,旨在成功实现糖尿病足患者的保肢治疗及创面早期愈合。多种手段应用得当,可让截肢率下降10%左右。因此,在本次会议上成立的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感染与损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学会委员涉及骨科、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修复重建外科、内分泌科等10多个专科医生。
总之,对于中国众多糖尿病患者而言,医务工作者更重视糖尿病足的防治,在诊疗宣教和临床探索中更加积极,才能让更多患者避免截肢、远离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