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女上高中住校,两周大休才能回来一次。
周末大休回来,全家跟招待贵宾一样严阵以待。上次大休周五晚上回来,我和老公晚上仔细研究了菜单,计划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买菜,中午做一顿大餐。
第二天靠近中午的时候,我们两人正在厨房忙得不亦乐乎,睡眼惺忪的闺女终于起来了。
一看到我们准备饭菜,闺女就皱眉:
“妈,我们不在家吃,中午约了同学去外面吃。昨晚忘了跟你说了。”我的锅铲停在半空中,孩子爸爸赶紧接话:“我们也还没吃,马上做好了,就在家吃吧!”
“不行!”孩子斩钉截铁的说:
“我已经迟到了,要赶紧走了,你们可以留到晚上再吃嘛!”
临出门还补了一句:
“你们这样我会有压力的!”
说完就冲出门了。
我们夫妻俩又生气又沮丧,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
孩子爸爸生气了,说我怎么也不管管孩子,完全可以训诫孩子:“你这是不懂事!”“这是不孝顺!”
我却觉得,对待十几岁的孩子,对他们来说,跟同学的约定真的大过父母精心准备的饭菜。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一下,就不会认为是他们不懂事。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来,我跟孩子经历了种种冲突,现在终于明白,所谓青春期叛逆,就是对父母控制的冲破。但父母往往意识不到是控制,真的是“为你好”的拳拳之心。
每个父母心中都有个“完美”孩子形象,我也曾努力的想要改变孩子,让他们向我心中的“完美”孩子接近。百般“为你好”对待孩子,费劲心力改变却毫无效果,现在慢慢放手,一些好的改变却悄然发生。正如一篇文章中看到的:家长做的百分之九十的事情都是无用功。不做,一切也会自然发生。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现在终于清楚明白了他们已经长大的要接近一个独立的人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我们只要为自己的课题负责,而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课题。课题分离是自由社会的必然要求。人和人之间要有一个界限感,每个人为自己负责,人生就能简单化。--------我爱你,与你无关。
当孩子进入了青春期,父母即使再关心孩子,也要适度降温,陪伴孩子要时刻谨记“三颗心”──不要太关心,不要太有好奇心,不要太热心。让他们自自然然长成他们自己吧。
大部分孩子将来都只是普通人而已,理解这点,就会减少很多焦虑和苦恼。
如果孩子们的人生是一场竞赛,那么无论他们天赋如何,努力程度如何,父母做出了那些努力,最终能跑在前面的,总是少数人。
佛说,每个人都“本自具足”,我们凭什么认为自己更高明?执念于改变别人的人,只是执着于自己的“执念”。执念于改变别人的人,大概要么没耐心,不愿意给别人成长的时间,要么十分自恋,认为自己都是对的,要么是十分自卑,自己不愿接受挑战,让孩子去实现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着实吓了一大跳,原来我才是那个内心虚弱的人,该吃药的是我,该治病的也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