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从小到大都是乖乖女
小时候她妈妈让她考试考100分,她就不敢考99
但分数这个东西,哪有可能完全如意
每次考差了那么几分,她就好像天要塌了一样抑郁的不行,两三天都开心不起来
问她到底在怕什么
她说,她不怕她妈打她骂她,她怕的是他妈的那种目光
在她身上,像轻飘飘的羽毛一样,拂过去就不再停留
那目光里什么都没有
只有每次她取得好成绩的时候
她妈妈才会给她买好吃的,笑意盈盈的夸奖她
才真的看到她的存在
这样的人往往都很”优秀“
从小到大,就渴望着别人的夸奖和重视
会竭尽全力做的比别人更好
从而获得更多的优越感
来填补自己空无一物的心
因为只有被看到的时候
她才觉得自己是活着的
人是靠什么来确定自己的存在的
明明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身体
感受到自己的呼吸
听到自己的声音,看到镜子里自己的影像
却偏偏要靠别人眼中你的倒影
来确定你的存在
从你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起
你是通过父母来确定你的存在
你的哭泣,你的微笑
如果得到很好的外界反应
那你的存在感就会大大提高
这种你与世界,与亲人的互动
让你确定你的自我感
长大后,
你通过在学校、在社会、在家庭中
方方面面的事情和人物
来衡量你自己的存在
如果得到的正反馈越多
那你的存在就越耀眼越确定
如果得到的负反馈越多
那你的存在就会像冬日里燃烧的柴火一样
慢慢的黯淡,甚至熄灭
在这个成长机制里,
有些人因为环境因素,
而再也看不见自己
她无法感受到自己跳动的心脏
只能通过身边人的正反馈来确定存在
而一旦身边人给予的是负面的信息
她就像要死了一般
事实上,她的大脑告诉她,没人关注她,她饿了没人喂他,她哭了没人安慰她,她愤怒了就像棉花球一样反弹回来,就像对着深渊喊叫,却连回声都没有一句
这和死亡又有什么不同呢
所以,她形成了对周围某个“权威”的依赖
这个“权威”可以决定她的存在感
这个“权威”让她做什么
她就做什么
一旦达不到要求
她就会陷入到深深的沮丧感中
这也是讨好型人格产生的原因
就像《令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一辈子都在祈求身边男人的爱,因为一切都源自于童年时父爱的淡漠和缺失,为了讨好父亲,她做鬼脸扭曲自己,来让周围的人开心
长大后,她也同样将这种生存模式
复制到了一个个与她相遇的男人身上
而当对方不再需要她爱她的时候
她生命中的活力就失去了
当然她又是勇敢的
一次次的去尝试,去爱,去给予、去付出,
只是没有如愿的她,最终放弃了自己
而在她想重新振作的时候
又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讨好型人格的结局
没有几个是圆满的
因为人对另一个人的欲望和支配感
是永无止尽的
这能让他们感觉自己的强大
有什么能够比
自己能决定别人的态度、决定别人的热情、别人的命运
更令人沸腾的呢
只有少数的人
不会去利用讨好型人格的这种缺陷
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也是某种本能吧
其实讨好型人格
是通过对别人的依赖顺从
来取悦自己
这是他们感到快乐的途径
长期的思维习惯模式
让他们
甚至忘了有更加纯粹的快乐
将希望和绝望全都寄托在别人身上
也逃避了作为自我的一部分责任
太害怕了
他们不愿看到自己的样子
可是好好的看看你自己啊
你的呼吸
你的心脏跳动
你的手
你的脚
你的脸
哪一个不像这山川石峦
是那么美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