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课》这本书的作者是毕飞宇。匆匆看了前面的几个章节,觉得写得非常好。其中第五章分析奈保尔的短篇的时候有提到一个知识,这个知识是涉及小说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作者说这是一个美学常识。特分享给大家:
“内容大于形式叫悲壮。”-----内容太大,太强,太彪悍,形式裹不住内容了,形式就要撕裂,就要破碎,火山就要爆发,英雄就得牺牲,这就是悲壮。一般说来,悲壮的英雄一般都是在面临死亡或者已死亡的时候诞生。
“内容等于形式呢?叫优美。”----它般配,安逸,流畅,清泉石上流,关键词是和谐。就像新闻联播里面说的“和谐社会”,是指“人”这个内容与“社会制度”这个形式高度吻合,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面,每个人都感觉到了自身的幸福。
“形式大于内容,那就不妙了。”内容亏空了,或者形式出现多余。作者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沐猴而冠”顺便提到了做人要名副其实,写文章也是。不能吹牛,不能装,否则,形式大于内容,喜感就会盯上我们。就写作这件事,假如写了几部通俗小说,借助于炒作就把自己包装成文学作家,那就沐猴而冠了,就会成为喜剧里的笑柄。
如此看来,做文章还是得严谨些,不能放空话太多,不然就有点形式大于内容了!不过名家就是名家,把难懂的都能讲解地通俗易懂。前面几章,赏析了蒲松龄的《促织》,带我从细处着眼于全篇。作家读作品,和我们常人品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正所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这个看热闹的人,经过看门道的内行人讲解,却也觉“妙得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读一读毕飞宇的《小说课》,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另外,今天简书上收到了2个文友的关注,我也迅速回关了。中午的时候发现前几天写的《初心》一文被一个专题收录了,虽然阅读量不高,但还是有点小开心。也正是由于这一收录,我重看了那篇文。
看了文后,我发现自己这两天有点跑题,怎么说呢,就是太过于在意点赞和阅读量了。写文应该是首先取悦自己的,只有取悦自己才有持续的动力去坚持,去创作,才能找到同频段的读者,同频共振的读者多了,点赞和阅读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我决定,从明天起,不再关心点赞量和阅读量。好好用心地写作,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作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