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阅读清单(一)
2017/10/7
引言
广义教育下的知识应在学习着未来的生活中更具有生活价值,否则,它就只会裹挟着学习者一同走向灭亡。
长期不用的知识渐渐会被大脑遗忘,它们逐渐会消失,无论知识本身具有多么重要的内在价值,只要它被大脑遗忘,就不可能再具有生活价值。只有当实际场合需要某种知识并且使之生动有效、容易获得时,我们才能说这类知识是好的、应当学习的。简言之,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
第三类接触,让更多知识在生活中有价值。
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已经打开的盒子”里面的内容,更应当是培养学生对“尚未打开的盒子”和“即将打开的盒子”里面内容的好奇心。
第一章:做业余的专家而不是严谨的学院派
知识就像自行车,能够载着我们到达某个目的地。
有三类突出且重要的学习议题阻挡了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之路:学业成就、信息、专业知识。
1.过于关注学业成就,忽略相关性差距。
学业成就差距是导致贫困循环的一个因素,如果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并从事社会最底层的工作,那么,他们所养育的孩子也就有可能会被限制在同样的发展模式中。
“相关性差距”:如果说学业成就差距涉及“学生们是否掌握了x”(x指某项内容)的问题,那么,相关性差距所涉及的就是“x是否与学生今后可能面对的生活有关”的问题。【课堂上,教学中,我们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相关性”,让知识的探索成为一件能作用于生活或当下的事。】
2.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知识内涵的掌握。
了解性知识:关于某个主题,人们总是知道一星半点儿的陵水信息:能够用来作为谈资、提出问题、阅读报刊文章、作出选择和判断就足够的了。了解,意味着知识在满足日常生活运用的水平上熟悉这些信息,而不用特别深入地理解。
3.过于强求专业知识,忽略与生活相关的“软知识”。
基础教育应当塑造业余的专家,而非强求专业知识。业余专家能够自信地、准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教学中应该抓住和扩大学习具有生活价值学习内容。】
3类议题都没有充分关注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学业成就强调学生的表现,未能将具有清晰且具有重要生活价值的知识与无法判断是否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区分开来。信息议题只重视一类知识,忽略了有效的概念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性,采取的教学方式难以令学生产生长久记忆,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在记忆性信息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专业知识议题增加了学科知识的复杂性,而没有考虑哪些知识在大部分人的生活中更实用、更有价值。
传统教育的层级结构中,重要的交流发生在学生与“教师-教科书”之间,很少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体现出通过简单的自上而下式控制来确保教学秩序的优势。
教育的网状结构,更注重跨学科的联合,教科书的关键信息来源得到了极大扩充,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教师式的交流一样丰富。
结论:教育的传统层级结构是一种迟钝的、不恰当的结构,很难体现当代世界在丰富的信息和交流方面提供的便利,也难以支持今天的学习者在这样的世界中获得远大前程。相反,灵活的网状结构却能够以更具有拓展性和生成性的方式来接纳各种机会。
注:
原本是要写一篇读书笔记的,但是再读,发现每一章内容都很丰富,很难进行简单概括。所以,就忍不住摘录。
第一章开头的比喻很形象,把知识比喻为自行车,因为知识本身不是目的,很多知识是工具(包括程序性知识)。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是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
但是实际教育中,我们往往被三大议题阻挡了教授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这一条路,其表现是:过于关注学业成就,忽略相关性差距。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知识内涵的掌握。过于强求专业知识,忽略与生活相关的“软知识”。
在我们周围,不也是如此么?过于关注学业成就,结果是造成书呆子,所学用不到生活之中(想想《三傻大闹宝莱坞》,大家为何那么喜欢“兰彻”);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造成死记硬背,学生对学习的厌恶;过于强求专业知识,学习常常迷失在学科的学术视角之下。
传统教育与当今世界发展是否匹配?看看作者对传统教育所画的层级结构图:控制式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的。再看教育的网状结构图,注重跨学科联合,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科书资源丰富。而且这样的发展不仅特现在学业背景中,而且也体现在设计真实生活和世界问题、包含不同机遇的场景中。
在保证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前提下,我们教师可以——开展综合性学习,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联合;鼓励探究性学习,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领域,鼓励合作;让知识与生命生活联系起来,创造“第三类接触”;拓展教学资源,多创造运用知识的情境和机会。
ma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