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
发岁始俯仰,星纪奄将中。
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
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
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
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
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词语汇
五月旦:五月初一。和:和答,唱和。
虚舟纵逸棹(zhào),回复遂无穷:虚舟,空船,这里可解释为“轻舟”。逸,快疾、迅速的意思。棹,长的船桨,是划船的工具。纵是操纵,这里可以理解为是被动用法,被“逸棹”所操纵。逸棹,就是把船划得很快;结合前面的“虚舟”来理解:在轻舟上,飞快地划着船桨,说的是速度之快。这只是字面的意思。回复,是说循环反复,循环反复以至于无穷无尽。诸家注本都说,这里说的是时间,“时光不停,迅速流逝,四季循环,无穷无尽”。两句是虚写,写大的概念,时间流逝极快,且循环反复至于无穷。
发岁始俯仰,星纪奄将中:发岁,开岁,一年之始。俯仰,俯是低头,仰是抬头,在这样的抬头与低头之间,一年才刚开始,马上就到五月了,马上就要过去半年了,形容时间短暂。星纪,星次名,古代星岁纪年法,把周天划为十二分次,每分次有一专名,星纪即其中之一。简单的理解就是天上的日月星辰,岁星运行一个分次,就是一年。奄,通“淹”,忽然的意思。将中,将到年中,指五月。两句具体地写。在日常生活中,一天天、一年年,很快就过去了。在一俯一仰之间,马上就要到年中了。《离骚》中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说的是时间匆匆而过,不为人们而停留,在眨眼之间,春天走了,秋天来了,循环反复。
南窗罕悴(cuì)物,北林荣且丰:南窗罕见憔悴枯木,北面树林一片繁荣。罕,罕见,稀少。悴,憔悴,这里是枯萎的意思,指干枯之物。荣且丰,繁荣茂盛。荣和丰,都有茂盛的意思。不论是南窗还是北林,花草树木都生机盎然。这里是互文。互文的特点,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比如这句,不能说南窗没有枯萎的花草,北边的树木很茂盛。不能这么分开说。它们是一个整体,是在描述这个季节的自然景象。这两句写树木。
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雨神及时泻下甘雨,清晨吹拂祥和南风。“萍”一作“渊”,意思是天渊。神萍,雨师。奏,通“凑”,聚集。景风,古代指祥和之风。两句写风雨。下大雨的时候,天空乌云密布,望过去就好像是深渊一样,同时,它又是在天上的,天上的东西在古人看来,都是神灵一样的东西,都需要有敬畏之心,所以称为“神渊”。“写”通“泻”,和下面的“时雨”连起来理解,“时雨”是应时应季的雨。在五月份的时候,天上下着应时的雨。“晨色”是清晨的景色,清晨的时候,万物都很美好;在这时候,还伴随着五月的和暖的南风。此时正是五月份,又有温暖的南风吹过来,真是好时节。
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人既生来谁能不死?人生规律必然有终。来、去,喻指生、死。人理,人生的道理。花草树木也好,风和雨也罢,陶渊明在这里不只是要写大自然的这样一种美好,他是在说,什么样的季节,有什么样的自然景象,它们是应时而来的;季节一过,它们也就会消失了。“既来”,南窗北林的那些花草树木,现在都生长的很茂盛,天上下着应时的雨,还有那温暖的南风,这些,在五月这样的季节,它们都来了,都应时地出现了,但是,“孰不去?”这是问句,其实是明知故问的,它们是肯定要去的,要离开的,这是自然规律,有来必有去。这样的道理,和人生是一样的,有生必有死。“人理固有终”,人这一辈子,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是一样的道理,有繁盛美好的时候,也会有凋落的时候,“固有终”,本来就有终了的时候,就是“人固有一死”的意思,是不可抗拒的。
居常待其尽,曲肱(gōng)岂伤冲:安于贫困,等待命终。曲肱,“曲肱而枕之”的省略,即弯曲胳膊作枕头。岂伤,哪里妨害。冲,虚,淡泊,指道的最高境界。春秋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荣启期,他和孔子有过对话。有一回,孔子去泰山游玩,在路上碰到了荣启期。当时,荣启期穿的很破,书上说是“鹿裘带索”,裘是大衣,鹿裘不是说用鹿皮做的皮衣,而是指一种较为粗糙的外衣,古时候是丧服或者是隐士穿的衣服,“带索”,说的是在腰间随便用绳索系上。即使是这样穷苦,荣启期依然是“鼓琴而歌”,他一边弹琴一边快乐地吟唱着。孔子就问他,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呢?荣启期回答说,我高兴的原因有很多。然后他就列举了三方面的原因:天地之间,人为贵,而我是人,这是一乐;男尊女卑,世间以男为贵,而我是男的,这是第二乐;有的人没活几岁就夭折了,而我现在已经活到九十岁了,这是第三乐;这样,我还不应该高兴吗?说完这三乐,荣启期总结说,“贫者,士之常也”,穷苦是读书人经常会面对的;“死者,民之终也”,死亡的事情大家都一样,这是所有人最后的结局,那么,我现在,“居常以待终”,我安心处于平常状态,等待和大家都一样的结果,这有何不快乐呢?这是荣启期的故事。前面说,“人理固有终”,人这一生,肯定是有终了的时候,所有人都一样,都会死的。那么人们能做的就是“居常待其尽”,就坦然地面对,安心地生活吧,死亡是终究会来的。这个意思,和荣启期所说的“居常以待终”,意思是一样的。对于读书人来说,生活上的清贫是常事,人要坚守得住,不要因为生活贫困,就轻易改变人生准则,就去曲意逢迎或者自怜自哀;至于死亡,则是所有人都会面对的,没什么值得害怕。那么,能够认清楚这一点,再苦的生活都不算什么,人照样可以每天快快乐乐的。安心处于平常状态,等待和大家都一样的结果,这有何不快乐?“曲肱岂伤冲”,有一个成语,叫“曲肱而枕”,把胳膊弯起来,枕着睡觉。《论语·述而》上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作枕头,这样的生活也很有乐趣的。陶渊明在这里说,这样的生活,“岂伤冲”,怎么会有损于“冲虚之道”呢?冲虚之道,简单地说,是那种淡泊的、恬淡的生活。另一层意思,这个“冲”、“虚”,是道教里经常出现的字眼。到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戴主簿大概是个学道求仙一类的人,而陶渊明写这首唱和诗,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时间循环反复至于无穷,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是会终了的,那么就要“居常待其尽”,坦然地面对,安心地生活,即便吃粗粮喝凉水,枕着胳膊睡觉,也不失为人生乐事,不必去求长生、去求仙问道。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wā)隆。迁化,指时运的变化。夷,平坦。险,险阻。肆志,随心任性。肆,是放肆、放纵的意思。窊隆,谓地形洼下和隆起,引申为起伏,高下。窊,是低洼、低下;隆,是隆起、突出。日月星辰是不断在变换的。大自然如此,人生也一样。在这样不断的迁移变化当中,总不免有顺利的时候、也会有艰难险阻的时候。这里的“或夷险”,是或夷或险,有时候平坦有时候艰难。人生是这样的,不会是一帆风顺。那么,“肆志”就好了,只要能做到纵心任性,能够保持心志的自由,那就无所谓“窊隆”了。说的是心灵要自由,不要总惦记着富贵,惦记着长生不老那些事情,那样心会被束缚住的。窊隆,这里引申为“穷通、贵贱”。心志只要是自由的,是纵心任性的,那么就无所谓穷通贵贱了。
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倘能遇事达观视之,何必攀登嵩华高峰。即事,就事,对眼前事物的认识。最后陶渊明说,对于这些事情,自然变化、生与死、穷困与富贵,等等这些,如果有很高明的,很通达的认识的话,那么,何必去寻仙,何必上华山、上嵩山去修炼呢?华山和嵩山,是人们寻道修佛的地方。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
【意译】空舟快桨,时光流走,春去秋来,无尽无穷。新年开始,仿佛在片刻之前,倏忽间星纪年已到年中!南窗外已少见越冬的憔悴草木,北面的林子已经郁郁葱葱。雨师萍翳倾泻下合时节的好雨,天将明时吹起了夏天的好风。既来到世上,谁又能永不离去?人生道理必然有始也有终。生活清贫等待那终极的到来,弯臂作枕保持淡泊冲融。时运变化,有坦途也有艰险,纵心任性,不必管是贫困还是亨通。遇事都能达观,就已经站立在高处,又何必攀登那嵩、华的高峰!
【析评】本诗作于渊明四十九岁,《形影神》与之相近。归田之后,生活作息于大自然之中,必然于细微处观察到时移景迀。新春刚去,忽又进入仲夏,今年又是一纪之首。时序与生死正是东晋文人热衷的命题,宗教的说法也广为流播。
这是一首哲理诗,通篇讲的都是“人生道理和终极规律”。诗人在诗中从时光的流逝、季节的回环往复和景物的荣衰更替,而体悟到人生有始亦必有终的道理,认为人们只要认识到了这种自然的规律,便可以逍遥任性,随顺自然,无喜无忧,以终天年,从而也不必去求仙访道了。这首诗的口气非常坚定,可以看得出来陶渊明归隐之后的决心,表现了一贯的豁达态度,由此而看待人生的坎坷就更无所挂怀了。
这首唱和诗,它所唱和的,大抵是戴主簿这个人,乐衷于寻仙访道,或者,彼此间有过类似的交流,在这里,陶渊明就用这首诗来阐述自己的人生观。
陶公是彻底懂得人生真谛的人,是一位比一般超脱更为高仰的超脱的人!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做不到为国为民奉献一生、做不到忘掉自我的“圣人、贤人和俊彦之士”,活着只是为自己及自己的小家,那就是“庸人”。庸人,是不懂人所以为人的责任、义务,更不懂什么是“奉献”、懵懵懂懂地来,又糊糊涂涂地走。也有相反者,把聪明才智用在“一己之身”,耍尽“心机”到头来成了“大款”富贵者,勿忘一旦撒手人寰、鸣呼哀哉,也都变成了一座荒丘。正因如此,冠陶公以“高山仰止”者不为过!
本诗文字稍有“艰涩”,为述理运用了一些典故和比喻,在古籍中均可查到其出处。由此也可见之诗人并不是一个自谓“读书不求甚解”的人,而是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学问家哩。好学,必能成才!
【辑评】
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二:(“神渊”二句)雨景微濛,上障天光,澄渊清澈,雨脚雨点,丝丝倒现,是时雨被神渊描写也。观早起之天色,足定其为何风:色晦风必恶,色清风必和,是景风凭晨色具奏也。炼字炼句之奇奥,前无汉魏,后压三唐。
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二:此诗因时节之变迁,而感及于人事存亡进退之理,虽天道有盈虚,而此心确乎其不可拔,非夫知命不惑而有潜龙之德者,其教能之!
孙人龙寨集《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虚舟”二句)写景如画。(“即事”二句)结到志行高卓,语亦兀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