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90后懒癌患者,对于房屋整理可谓是头疼至深,新房越住越小,随之而来的是选择恐惧与选择障碍,影响了生活空间的通透度,同时在日积月累中感知到一种无语言表的压抑。也正在此时,笔者决定不再忍耐,勇敢地选择改变,首先选择的便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渴望通过与作者的沟通,点播生活权衡的智慧。
断舍离,或开启懒人模式
在此之前,笔者也曾对收纳感兴趣,凭一时热情,也曾在衣帽间洋洋洒洒地收纳整理,却在停在不久后,发现之前的成果早已灰飞烟灭,留在的仍然是过去的模样。山下英子老师将断舍离归为不收拾的收拾术,这让懒癌笔者兴趣大增。断舍离中将收拾赋予新的含义,增添“取舍”的意味,词义便大不如从前。收拾出于当下自我有用的物品,这就是断舍离的机制所在。
为什么无法轻易练就断舍离?
如若将断舍离粗暴地缩减为舍弃,大概十人有八位信誓旦旦的学习者要垂头丧气地选择放弃。原因很简单,无法舍弃,丢不掉。
书中老师将原因归为以下几类,足够大家对号入座:
第一,物欲横流的社会,打折的诱惑让太多人尤其家庭主妇忘乎所以,导致家中物品泛滥,堆积成山。
第二,性格使然。无论你是逃避现实者,还是执着过去、担忧未来者,都无法轻易地去开展舍弃,通俗说就无法轻松的扔掉已于自己无用的东西。很明显,笔者正式属于执着过去的恋旧派,甚至连中学时代和彼时好友传递的小纸条也板板正正的被收藏在小纸盒中,礼物类的物件更是数不胜数。
第三,对杂物的概念模糊。于当下于日常无用的东西就是杂物。而更多的人在收拾东西时,将评判标准设定为是否能用?这几天好比给将自己放置于迷宫之中,很难轻易走出。
断舍离,权衡的思考法则
无法收拾,丢弃无用之物的理由听起来都很常见,也正因如此,真正练就断舍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儿。先重视它,再拿下它。
第一,理念上要明确轴心,以自我为主体,以当下为时间轴。也就是说,对我现在自己来说无用的东西,都还被淘汰。这样,收拾的准则就很明儿了。
第二,实践前,请区分扫除,收拾,整理与打扫的关系。断舍离之中的扫除,囊括后三者,若非淘汰收拾过后,整理与扫除多会成为无用功,周而复始,毫无作用。
第三,知行合一,须单独迭代。整个收拾的过程于新手而言可谓煎熬,“可惜”的心理往往让新手无法狠心丢弃,只有明确了思考法则,勤加练习才会有练就断舍离的可能性。
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
断舍离是否真的可谓是生活权衡的智慧,大概只有行动过后才有发言权,才有说服力。
首先,小范围尝试,找方法。新手应该先集中在一个点,选择一个特定的区域开始断舍离练习。可以用一个小时来整理书柜,可以用周末时间来整理衣橱,甚至可以用10分钟时间来整理堆满票据的钱包。前提是,自始而终,不半途而废。
其次,处理于己无用的东西,可丢弃,可送人。但都并非简单粗暴为之。丢弃陪伴许久的物件,要默默地感知你对它的感激与无奈舍弃的抱歉;赠与他人也不可高人一等,而应期待物尽其用。
最后,严格用量控制,自我限定,持续变化。总量控制的选择很好理解却很难坚持。收纳区域留置三分空余空间,为取放物品留足空间,可减少焦虑感。此外,总量控制,意味着你为夏季留存5条连衣裙,你若增加1条,就势必淘汰从前5条中的1条,以保证总量恒定。
读到书中老师分享的成功案例,笔者可谓心潮澎湃,抱着小家有救的期待,将踏上断舍离的研习之路,就从整理钱包开始,让拥有与生活平衡,还原生活本该有的恰当。希望读到这里的你,也可以有所收获,就从“扔”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