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家门口的寒暄,从小就不喜欢,因为我从小就内向,即便街坊邻居都是很熟悉的人,我也不愿意开口。
父亲是一个特别能寒暄的人,走出家门口,周边的邻居,巷道里的街坊,他都能唠上两句。
父亲很多时候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说我,“出门了能不能说句话,说句话值啥,大大方方的说,人家会说,这个孩子多会来事”。
话虽这样说,我也很认同。可是每次跟街坊邻居说话时,我总觉得每句话都像在应付,“天天都是吃饭了没,吃过了没,出去啊,回来了”。重复套这些一样的话有意思吗?
即便有时候想说,可是到了嘴边,又总担心说错了,说错了人家背后会不会说我,“这孩子的父母是怎么教育的”,然后回家以后父母会不会说我,“说话就不会想着说,做事要有分寸”。
无奈,我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并且后来有人在百度知道里面求助,我就用这一套回答了他,他把我的回答推荐为优秀回答。
我是这样总结的,看人,出门时看到和自己一般大的,就叫哥或姐,和爸爸一样大的就叫叔,姨,再大就叫爷爷,奶奶。
看时间,早上的时候,就问吃早饭了没啊,以此类推,看到人时不用想,张嘴就可以来,一直用到睡前。
我抵触与人寒暄,因为有时候,你见一个自我感觉非常亲密的,熟悉的人,和她一起敞开心怀,漫无目的聊天。然后各自回家,关上门。可能不久之后,你就会诧异的发现,你曾经无意间说的这些话已经变得人尽皆知。
你不会知道,你说的任何一句话,到任何一个你觉得亲密或者熟悉的人的耳里会衍生出什么样的情节。
过年回老家,跟着父亲和叔叔们串门的时候,看着一个一个常年不常见的长辈,嘴上喊着称呼,脸上堆满笑容,心里却没有一点情绪的荡漾。
串完门回去时,堂妹说,“哥,你笑的好假啊”,我说,“是吗,有那么明显吗”。
和表哥聊天,表哥说以后要在熟悉的地方生活,旁边都是熟悉的人,多好!然后问我那?我说,我想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见到人了不用刻意的说话。
随着年华的流淌,渐渐的在无聊的时候有意识的开始反刍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反刍这些看起来很简单,说出来也很无趣的事情,却又尝出了不一样的滋味。
出门的寒暄,说的话实在没什么意义,然而话里蕴含的感情,却很重要,一个几十年的老邻居,或许刚开始只是应付场面的话,每天重复着,“吃了吗,还不睡”,然而时间久了,慢慢的,每一次每一句的言语间却似乎渗透了情感,让他重复一次又一次却不会感到厌烦。
一个常年不见的长辈,站在你的角度,是的,你们能有什么感情,他有什么理由对你嘘寒问暖,难道不是惺惺作态吗?
然而你若是能从你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许就能释然了。
你有一个在一起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如同亲兄弟一样的朋友,他有了孩子,对于你来说,他的孩子就像你的孩子一样,你虽然没有见过几次,但是你对他就没有感情吗?。
而对于孩子来说,有这么一个如父母一样关心他的人,孩子发自内心的对你的感情作出的回馈,你会觉得是惺惺作态吗?
人是很复杂的动物,任何一个人的思想里都有阴暗面,阳光所能照耀的地方必然有阴暗,因为它们是共存的。如果因为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阴暗面而畏惧它,那么将永远不能沐浴在阳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