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张借书证,这张图书证的历史跨越了两位数的时间,但只用了不到五次。我清楚地记得,刚办证那会儿,下了班穿过城中著名的湖去借书,隔几天还书。最初的热情很快消失殆尽,借书证终于躺在抽屉里睡大觉。只是每次收拾杂物,看到它,想到我还拥有一张图书证。仅此而已。
后来搬了家,图书馆扩建,住的地方与图书馆只隔了一条马路。偶尔坐车路过那里,“图书馆”三个大字让人亲切无比,仿佛见到一位失散多年的朋友。但从未试图进一步探究朋友的近况。家里有这么多书看不完,实在是抽不出时间到图书馆去借一本书。
又是时间,时间为成我们做许多事的理由,也成为我们做不成事的理由。我们天天拥有时间,又天天失去时间。时间易得,又那么易逝。
而八月,我终于和图书馆密切地接触起来。
答应了一个邀请要写一份几万字的文章。我在心底列了一个计划,七月份组织材料,八月份写完。要如期完成,需要每天写2000字,这似乎不是一个不太难的计划。我胸有成竹。但真要动起笔来,才发现原来的那些积累此时竟飞得无踪无影。清晨呆坐在晨光里,白天无暇,晚上又呆做在暮光里,没有好的文字、没有好的积累,除了呆坐别无选择。
又到周末。周六缩在办公室里想借着这一方清静,整理一下思路。此时外面骄阳似火,北方的城市正热得如一个蒸笼。哪想到,我刚打开一个空白文档,就听到了热情地招呼声。同事带着她可爱的宝贝来办公室了,她们为了躲避外面的热,就想到了这里的凉爽。而小姑娘也特别喜欢这如密林般地办公室。她先是看视频,后来用烦了耳机,索性把声音放出来,这么个小人躲在硕大的办公椅里,蜷着如一只小猫,她看得这么投入,像在电影院里。我时常被这声音带回现实,思绪如断了线的珠子,怎么也串不成一个珠链。
周末的办公室果真是避暑盛地。不一会儿另一位同事又带来了一个小男孩,小男孩与小女孩相见甚欢,后来两人一拍即合,在办公室玩起了躲猫猫。孩子的欢笑声响彻办公室,而我此时如一只困兽,在脑袋里找珠子,此时连断了线的珠子也不见了。索性躲回家里。
家里正准备搬家,东西七零八落,抬头就看到一只箱子,低头又碰到一个包裹,恨不能立即收拾干净。一走神,半个小时就过去了。这样下去,一天两千字的文字量恐怕遥不可及了。
我想到了图书馆,据说图书馆有自习室。特意上网查了查开放的时间。周日一早起床,和上班时间无异,吃了早饭,带足了设备:笔记本、水杯、资料、笔、白纸、围巾——想着里面可能冷气足,有备无患,事后证明我这个先见之明多么正确。
在开馆前十分钟到达,图书馆前面的广场已排起了十多米的长队。每个人都背着书包,大多都是青春年轻的面庞。后来我找到了诀窍,长队是从侧门入的,直达一楼的自习室,但队列慢。正门也同时开放,虽然到达二楼,但从二楼再下到一楼也是快的。
正门的人群是簇拥着的。我站在他们中间,与学生们为伍,偶尔也会看到同龄人,大家相视一望,这一望的眼神里胜过千言万语,他(她)为什么也来泡图书馆?每个人都带着这样的疑问探究对方。
此时正值暑假,图书馆自修室的座位一座难求。一次稍稍晚了五分钟,在最大的自修室里从一头找到了另一头,终于在一个柱子旁找到一个空余的座位,这显然是漏网之鱼。不禁暗自庆幸,也稍稍松口气,如果找不到座位,这一天恐怕就要荒废了。
进了自修室就如转换到了一个魔幻频道,许多人到了这里,就立即收起刚刚在外的嬉笑、打闹,收敛气息,端坐在桌前埋头看书,前一个他和后一个他判若两人。而你在这样的氛围里,也不好意思消磨时光,也不好意思刷屏上网。在图书馆,我的手机耗电量降到了最低,一整天,除了来电,从不去主动碰手机。原来,手机瘾都是为无聊自己找的借口,真要充实起来,根本想不到要看手机。
有两次我和一个姑娘坐了对桌。她来得早,每次都坐在那里。许多常泡图书馆的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座位,那个固定的座位在他们看来神圣不可侵犯,他们为了捍卫这个座位的拥有权,不惜早来排队,一进自修室,就冲到那个座位前放下东西,这才轻轻舒一口气。
接了热水,打开笔记本,围上围巾——自修室的风口直吹过来,许多准备不足的人都冻得有些瑟瑟发抖,还有的人戴起了防晒衣的帽子。准备就绪,这标明一天的工作正式开始了。而坐在我对面的姑娘,此时她早已进入学习状态,我试图研究过她学习的内容,但终没有搞明白。期间,我喝水、去卫生间、打水,中午吃午饭,而坐在对面的姑娘她竟然一动未动,始终以一个姿势在那里看书记笔记。她的桌上没有水杯,她似乎未喝过水,她没有去过卫生间。我对她发生了深深的兴趣,第二次碰面的下午,我鼓足勇气,想开口打一个招呼。但说什么呢?只好咽下,连同这些好奇。
后来再去,姑娘对面的座位——“我的座位”早被他人占用。遥看那位姑娘,她此时头埋得正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图书馆里的自修室真是一个美妙的地方,我不止一次感慨。一次坐在我旁边的是一对中学生,男孩与女孩对桌而坐。最大的自修室坐了有一百多人,但是这里静得连走路都要小心翼翼。我带了一个苹果也不敢在里面吃,怕咀嚼苹果的声音打扰到周边的人。男孩与女孩就算坐对面也不敢用语言交流,他们互传字条。用那种淡绿的小纸条来回传达迅息,经常互看对方一眼。他们正值窦蔻年华,在这样的青春里有一个可以学习可以聊天的伙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如果时光倒转,我也愿意在这里遇到知音。
注意到一个男孩,是因为他的笔盒是无印良品的,他的笔,也是无印的,一个人的家世从细节里就可以带出来。这应是一个富足家庭里出来的孩子。手腕上还戴着一款精致的运动手表。女孩给他占了座位。他坐在我的斜侧面,阳光打在他的脸上,五官恰到好处地沐浴在光影里。这个男孩长得真美。他们一直在埋头学习,应是高中生吧。近中午,我也习惯性地伸了伸了懒腰,男孩坐在里侧,他起身,把自己的座位移进桌子里,女孩也起身,他站在女孩身后把她的椅子向外移,等到女孩走出桌椅,再把椅子推进桌子里。男孩做这些一气呵成,没有刻意,也没有稍显生疏,这是个教养很好的男孩。对于教养,更愿意认同教养是培养出来的,不是教育出来的。教养体现在一举手一投足中。一位朋友的孩子送一个礼物给我,是她亲手编织的中国结,她双手捧着结,然后才呈给我。朋友没有在旁边指导孩子,全是她发自内心所为。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孩子的教养一览无余。
自修室里也不全是埋头苦学的人。一次对面的一个男孩,先是戴着耳机看手机,后又频繁地进出,中午直接出去了近三个小时。他显然没想在这里学习。他坐在那里,如坐针毡,身体来回扭动,帽子摘了又戴,戴了又摘,又时不时地把目光望向我的身后,那是一片窗户,窗户外面就是车水马龙的马路。他的思绪肯定飞过了窗纱,到达了马路上。他还有时好奇地看我一眼,看我埋首在笔记本不停地敲字,他肯定奇怪,她到底在写什么呢?
写累了我就去卫生间或去打水。我故意跑到三四楼,把图书馆周边的环境和设施看了一个遍。周末阅览室的人也多。透过透明的玻璃墙能看到里面正在阅读的人。一位戴着花镜的老人边看书边记笔记,花镜快滑到鼻尖。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年老后的理想生活,能有一本书,有专心的研究项目,投入的生活,投入的工作,这就足矣。
图书馆把空间用到了极致,只要是稍大点的地方,都安上了桌椅,只要有桌椅,就坐满了学习读书的人。一侧靠窗户的位置,上午的时候阳光强烈,坐在那里的人就打了一把伞遮住阳光,人在伞下看书,这恐怕在图书馆才有的风景。
最近一次去图书馆是在中秋节。晚到了十分钟,还找到了较中意的座位,瞬间感觉中了彩票。那天的自修室也坐满了人,在这里,所有的节假日都被拦在世外,只有自己和书桌。中秋节那天终于补充完最后一部分内容,这个长篇文章也要暂时告一段落。
整个八月的周末和休假全都泡在了图书馆里,从夏到秋,从酷热到凉爽,就这样一个月时间过去,用一些文字把时间填满,用一些思想让人生丰富。而那张闲置十几年的图书证终也没有派上用场。图书馆的自修室是不需要证件的,这符合图书馆开放包容的宗旨。我最近在发狠,一定要让这张借书证重新焕发光彩,最少至少每月去一次图书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