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简书CEO给作为新手用户的我发了一封主题为欢迎的简信,然后顺便问了句,“你是怎么知道简书的?”
抱着简信承诺每条必回的干脆态度,就答,“微博上,被一个贴有“简书作者”标签的文章带到这里。”一句话并不能很好的表述当时的心境,所有就此作为开端,有了来简书的第一篇文章。
我不知道各位看客是怎么知道简书的。吸引我来的这里的那篇文章也只浅浅读了一遍,并无大感,真正让我挪不开步的只有“简书作者”这四个字。不得不承认,一个“作者”的标签,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作者,无数个爱好文字的青年想要达到的高度;作者,满足了内心潮流涌动的各种小情绪;作者,那么近那么远;作者,多数人正在为此努力着。文学界所谓的功名成就,无非就是写着写着火了,写着写着有名了,写着写着出书了,写着写着赚钱了。
生活中并无什么业余爱好,每天的日子就是平平庸庸、色彩单一,甚至经常遭到最亲近的人吐槽,老公就是其中之一。他属于可以把爱好变成事业的那一类人,所以便更有了狠狠吐槽我的资本。一直认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着可观的收入便是最美好的事情了。然而,在一些人的世界里,认为跟实现却有着天壤之别。我认为这件事是这样的,其实现实却是那样的。
写字还算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事情。一直想要做,却也一直没有做。本来昨天就开始我的第一篇“简书”,标题已经拟好,刚写了个开端,便被工作占据了很多的时间,止笔了。或许会说一切都是借口,是的,我也是这样告诉自己的。于是,第二天想继续写下去,打开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甚至想不到昨天为什么会拟定这样的标题,文章想要写什么就更不得而知了。硬着头皮敲了两句,好像越来越不对口。
发现,昨日的心境,今日已大大不同。
写作的灵感是转瞬即逝的。对于已掌握纯熟写作技巧的人来讲,或许不是这样的,他们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主题,明白怎样写才能没有语言漏洞。一个拟定好的主题,他们可以无限的延伸,从南到北,从里到外,甚至跨领域合作都能磨出金句来。这样的高度,我是不期望达到了。
我更喜欢有灵感的写东西,这样才有生命力。昨天看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里有一篇写给每一个自己的文章,很赞同他对自己的要求和态度。他说:“他失落在他自己太过在意,害怕深文周纳,行文也变得谨慎。”或许越成名越会对自己笔下的文章仔细考究。随他吧,反正现在的我只是无名小辈一名。对于这篇文章表述的观点,起码现在确实是这么想的。
韩寒还说:“人的处事风格和性格不是一成不变,尤其是十六岁到三十岁之间。我写过一些不错的文字,也写了不少烂文章,无论状态起伏,无论风格转变,都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谁人能在14年的青春里保持纹丝不动?谁没有年少过?你在宿舍里说过的那些蠢话,你在树林里幼稚的表白,现在拿出来可不都得笑死,没有人永远和过去的自己一致,除非你不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