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一遍。孔子说:“仲由呵,一个具备千辆兵车的大国,
可以让他去负责军事。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求呢,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
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至于他的仁德,我弄不清,我不知道他够不够得上。”
孟武伯继续问:“公西赤怎么样?”
孔子说:“赤呀,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会谈。立在朝堂上,与其他地方的宾客 对答,可以搞外交,
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
这是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了评价,认为他们各有专长,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主持外交。
在孔子看来,最重要的标准——仁,他的学生们都没有达到,这也反映了为仁之难。在孔子心目中,仁的标准很高,
是一种理想和完美的人格,故孔子不轻易以仁来许人。
孔子不给这些学生仁的评价,仁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完美的人了。我们只有无限靠近完美,很难代表完美本身。
每个人都有进 步的空间,不要自高自大。连孔子这么优秀的学生,也够不上仁。不要说我 们这些普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