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你对别人有所求,所以你才有弱点,像电影说的,行贿者说只要一个人是个人肯定就有欲望,那么就肯定有需求,那么我就可以打通他的欲望,找到他的需求,满足他,那么你就可以达到你的目的。
武志红老师说的原生家庭的危害,讲到父母对自己的不利的影响,从一个角度讲,人长大能独立生活后其实可以改变自己的认知,怎么改变呢,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举个例子,比如受父母影响比较胆小,那么在事情可控范围内,你其实可以放手去做,做了才有改变,不做什么都没有。
正是由于欲望,我们才会被别人控制,举个已经烂大街的例子,一个毒贩的两个儿子,一个功成名就,另外一个因贩毒锒铛入狱,并且两个儿子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竟然都同时说:谁让我有这样的父亲呢?
没有写出来的是两个孩子的内心独白,其中一个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另一个是:他是我的反面角色,我才不要那样;有人说,这跟他们后边的行为有关,跟认知无关,而行为恰好是认知的实践活动。行为,就是认知的实践活动,认知不同,结果也不同。
在公众号贪心记里面有一段这样的话让我记忆深刻
只要你还期待从对方身上得到任何东西,你就不独立,你就弱,你的需求就是你的口子,对方只要愿意,就能揪着这个口子弄死你。
引申开来,“对方”特指你的亲人、朋友,主要是指能给你巨大帮助的人,比如说你的父母,自己工作不顺利,收入不高,想在城市买房,指望父母给你负担点首付,那么你就要接受结婚的时候父母对你婚姻的指手画脚。“口子”就是各种欲望,大的房子,好的工作、两性关系等等。
巨大的帮助,对一个人而言可以说是幸运,但是这个帮助,如果是有要求的,并且是你自己很难接受的呢?究竟是帮助,还是束缚?
孤独者不求外物,反求诸己。自强不息的人会活的很辛苦,何不苦心钻营呢?有人说是因为他们没有享受人脉带来的好处,只能自我奋斗。人脉在本质上来说,是人们互相帮助的能力,在没有办法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味的索取,只会让关系加速破裂。
有所求,有所得,有所失。最好的状态是自己能力足够,在能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我们被某些东西蒙蔽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才能让我清醒呢?是贤哲的只言片语,还是苦苦思索的顿悟,还是宗教的教义。路在哪里?我也不知道。
佛教里面教义让人减少欲望,人的满足感才会增加,才会知足。但对于年轻人而言,因为很多东西没有得到过,所以才苦追。得到了才能知足,方能放下,那些东西可以追,但是不能不择手段,当你挣得每一样东西,无愧于天地,心方可安,才能平静,平静能孕育幸福。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希望,就没有了失望。后者是对于求人而言,在求人的时候,做最好的准备,却有着最坏的打算,别人就算真的帮不了你,你也有别的方法来解决。全心指望别人给你希望,如若没有,巨大的失落感随之而来,那时候你能承受的了么?
在你没有成就被人打击的时候,有的书籍教我们放下。若放下有用的话,要奋斗干嘛?若法律有用的话,要警察干嘛?若宽恕能让你真的开心,能让你放下你心中所有的执,能解决你当前的境遇,你可以这样做。若不能,不如你在心中仇恨,自己发奋,混个样子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讲,宽恕是强者的专属,不是弱者的武器,在有些时候,你要恨,要恨自己不能改变现状,恨自己乐不思蜀,恨自己对自己不够狠。这个时候,狠和恨比宽恕有用,也对你的生活更有帮助,愿每个人成为那个静看花开花落云淡风轻的强者,积累更多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