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在的可怕往往是自己的放大、扭曲而来的,不要把自己所感知的当作真实,不要把一时的情绪当作结论。
2.俗话说“任劳容易任怨难”,皆因内心还有所求,期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感激。修行佛法正是要通过利他,分分破除对自我的执著。
3.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我们与人比较高下、计较得失,都是为了保护“我”,利益“我”,让“我”快乐,结果产生了嫉妒、骄慢、嗔恨等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不理智的行为,把自己的身心都推向了痛苦的深渊。
4.人最大的执著就是:这是我所爱,这是我所恶,这是我的观念……不执著,就是要放下自己;不执著,是用来要求自己的,而不是要求他人的。
5.不快乐,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退缩、无趣、与人敌对。反过来,快乐是比较喜欢社交,有弹性,有创意,而且更容易调整生活中的挫折感。
6.面对不喜欢的人心生烦恼,是因为内心坚因的偏见、成见第一时间现起,并持续不断地放大负面情绪,使自己被蒙蔽而失去理智。我们可能因为一件事情就给别人贴标签,从此这个标签就取代了他的全部。
7.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凡事都认为自己最正确,做什么事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突出自己(哪怕行为上采取故意远离的方式),对超过自己的人嫉妒,对与自己差不多的人比较,对逊于自己的人傲慢。
8.法镜外照,指用佛法来要求别人,美其名曰“ 我是为你好”,一旦对方做不到,自己就起嗔心,这都是学错了,天天想去改造别人,没有在自己身上用功。
9.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恰恰证明自己功夫不够。
10.胆小,是因为内心中的幻想、妄想,如俗话说“疑神疑鬼”。妄想重,是因为福慧不足,内心光明微弱。福厚者心安,有智者无畏,要多孝敬、行善以积福,多学习、思考以开慧。常常忆念佛菩萨的光明,远离容易引发妄想的境界。
11.与别人比较,相当于把自已的生活交到别人手中,怎么会有安全感和快乐而言呢?我们只有树立起自己的目标,不断朝着它前进,才能避免盲目地攀比。
12.利益他、帮他,是欲望,还是心愿?欲望是一种表现欲,是说:哎呀,我好像各方面比你好,同情你,帮助你。那么心愿,是自己发自内心的,是无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