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手们的差异化思维
在学习高手这个领域,有没有可能有些人学习得特别快?
我还真想到了一个人,就是李叫兽。
李叫兽的成功源自哪里呢?
有一个人总结概括了一下李叫兽的成功,就是他做出的选择,往往跟大众选择不一样。
这个人就是小马宋,他出了一本书叫《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中有他采访李叫兽的章节。
当时小马宋问李叫兽:你怎么那么成功?你进步得比其他人都快。
李叫兽是这么回答的:因为别人都用A方案做的时候,我用B方案。
他的选择,其实就是在用差异化思维来决定自己做的很多事情。
小马宋当时采访他的时候,他还在清华读研究生,所以书中李叫兽就以如何保送研究生为话题来进行讨论。
大家知道,保送研究生一般是这样的情况:针对本校而言,往往是有保送资格的人比能录取的名额多,比如研究生专业有4个,录取名额也只有4个,每个专业只招1人,可是应聘这4个名额的竞争者有十多人是很常见的事情。
所以,通常情况下,有保研资格的人都在暗地里较劲:大家既要提防着别人,不告诉其他人自己要保送哪个专业,同时也要多去打听别人准备报考哪个方向。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策略。
但是,李叫兽说,如果是这种情况,他采取的方案就会不太一样。
他的选择是:我就是要公开告诉大家我要报哪个专业,而且要大张旗鼓地告诉大家——这个名额我准备充分,谁跟我抢这个专业我跟谁急。
结果,用这种广而告之的策略,其他人反而很可能放弃和他的竞争。这就是李叫兽用差异化策略解决保送研究生的问题。
2.高手们如何做出选择?
所以,接下来我想承接着李叫兽的例子聊聊学习。
1.常见的选择:
对于学习这件事情,人们通常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很多人认为学习就是记住知识,知道老师讲的内容就好。
比如营销的基本理论就是4P之类的,我们学的时候就是记住4P到底是哪4个P就好了。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对李叫兽这样的高手来说,他往往会把学到的东西用于他的选择决策依据。
我觉得,这就是高手和大多数人对学习的理解的差异所在:高手眼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的选择决策依据。
我们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选择,我们都知道人生是不断选择的过程,可我们很少去思考自己究竟是如何做出选择的。
关于大多数人是如何做出选择的,我想说个事情。
我有一个朋友,他有一天开车送小孩去幼儿园,在路上一大一小俩人兴高采烈地在听《张学良传》的说书。到了幼儿园的时候,人家正讲到精彩处,于是他儿子说把这个CD暂停,等回头接他放学时再一起听。我那个朋友说不行,他儿子就特别气愤地询问为什么不可以?
我那个朋友立刻回复道:这个世界上怎么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能如你所愿?你要是以后进入社会,谁能这样惯着你呢?
这件事情过后,我这个朋友突然意识到:其实当时是他自己特别想接着听下去,但当儿子说要暂停的时候,他却立刻说出来一个更加冠冕堂皇的理由。
这不是一件很值得玩味的事情吗?
事实上,我们往往以为自己是在有充足理由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决策,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理由都是事后自己找了一个解释罢了。
关于这一点我不过多论证,心理学家们对此做了大量的科学论证,基本有一个大致靠谱的结论是:
人们大多数情况下的决定是来自我们的经验情绪和直觉,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理性。
是的,我们的人生是靠着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和决定造就的,可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是凭借经验和情绪完成的。
要知道,经验和情绪往往不会是最佳选择,而是满意选择。
3.学习高手的选择:
这时候需要引出高手了。
高手与大多数人是不同的,这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差异点是:他们试图把自己一部分凭借情绪和过往经验做选择的部分,替换成思维模型,从而能够增大他们做出正确选择的可能性。
那么什么是思维模型呢?
“思维模型”这个词是由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提出来的,我最初听到的时候也觉得不理解。但看过《穷查理宝典》后,觉得受到很多启发,于是开始试着总结。
在琢磨许久之后,我得到了一个自己对于“思维模型”还算满意的解释:思维模型是能够预见事物发展形式、过程和结果的规律。
是的,思维模型是一个规律,它有一个特点是能够预见一些事情,这个事情可能是形式也可能是结果。
这样讲太抽象了,我们不妨来举个例子。
4.锚定效应
有人可能听说过一个词,叫锚定。
百度百科对“锚定”的解释是——
人们往往会对某件事情的好坏做估测,但其实不存在绝对意义的好坏,一切都是相对的,所谓的“好坏”,其实取决你如何定位基点。
基点就是一个锚,评价体系定了,那么好坏体系就定了。
基本上这个解释还是有点复杂的,所以我们可以试着讲人话——
锚定是一种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一个事件进行估量时,往往会选择一些其他标准作为参照。这时候这个人看到了一个什么东西,他的估量值往往就会以这个东西为基准。
如果我们把锚定效应看作是一个思维模型,我们就可以预测——改变一件事中呈现给对方的锚定值,将有很大概率改变人们的价值!
所以各位,要知道,知识真的是值钱的啊!
因此,锚定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转化为:在某种情况涉及到你的收益,但参考标准又不明确的情况下,你给出对方高锚定,就容易带来高收益。在这种情况下,锚定效应就变成了你可以用的某种策略。
类似“锚定”这样的思维模型,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很多个,我们学习的效能或许就会产生惊人的变化。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有两种属性:一个是加法,一个是乘法。
学习也是这样,有人选择学习更多海量知识,这是做加法;但有人选择只学习少数核心的规律,以及能够被应用到不同领域的思维模型,这是做乘法。
4.有效思维模型的重要性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说——
“一个人只要掌握80到90个思维模型,就能够解决90%的问题。而这些模型里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几个。”
第一次了解“思维模型”这个概念以后,才意识到原来学少数重要的东西可能比海量学习更加重要,它能够打通人生很多视野和境界,这是一个性价比非常高的事情。
所以把思维模型研究透,我选择跨学科从物理、化学、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看各行各业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是什么。
物理、数学、化学面对的问题总体而言是确定性非常强的,这些领域的思维模型是能确定很多事物发展的模式的;
中间那个层面——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会更复杂,在这里没有恒定精确的规律,这些学科思维模型教我们用概率思维解决问题;
最下面一层是人类面对一些特别复杂,以致于难以有确切终极答案的领域,如处理复杂系统、哲学问题等,这些学习的思维模型给我们更宏大全局的启示,也让我们意识到什么是自己不能做的。
所以我现在比较常用的思维模型,主要分为三类——
一些是恒定的规律,比如复利、耗散结构、规模效应等;
二是概率性规律,包括心理学、概率思想等;
三是一些是用来对抗不可知的的思维模型,包括安全边际、反脆弱等。
事实上,这些思维模型就在不断地帮助我更好地进行决策。
帮助你跨领域地学习:
有效思维模型不仅可以让你更好地选择,而且也可以帮助你更好进行跨领域的学习。
我的一个方法就是:学习这个领域最顶级高手的思维模型
这个事情给我很深感触——高效学习不是学更多知识,而一定是要把过去对具体的知识的学习转化成为对顶级思维模型的学习。
一个人掌握的思维模型越多,他解决问题时能释放的威力就越大。
正如乔希•维茨金说过:成为顶尖高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秘诀,而是对一些更为基本的东西有更加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