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把书合起来的那瞬间,恍然间,我感觉到脚下,黏糊糊的,粘着什么,还有一股子新鲜的鸡血的味道。间杂着,又有馊豆腐的味道,刺鼻而来。也是到最后,梦醒后的小林,梦醒后排队买豆腐的小林才彻底让我失去了对那个“小林”的所有幻想和希望。然而,它也敲打着我对于现实生活的认知与梦想。
无数次为在世俗风浪后,小林露出人性回归的一面而欣慰,他也会为了自己的绝情、小气、自私、市侩而自责与懊悔,单是这一点他就不一样,值得我们去期待,期待小林在坚持和回归后走向另一个“小林”。其实,摩罗已经说过,可怕的“不是愚弄本身,而是民众对于愚弄的认可和承受。”我突然意识到,梦醒后的小林并不是我最初设想的两个结局,他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投入到千人一律的同化洪流中。
从第二页就给小林预想的两个结局,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生活和现实这看似平静的海洋,竟有着如此摧枯拉朽的力量。随俗和理想,一开始给小林预想的两种结局,在从“一地鸡毛”中走过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如此无知、如此天真。我以为,在越是平淡的、琐碎的生活后,会有一点点不一样的逆袭,谁知越平淡越琐碎,也就自然而然地消解了个性、消解了崇高,越是真实可感、耐人寻味。但是,我从来多不放弃架构自己的“小林”。生活和理想不该是两条平行线,更不会是残酷的渐近线,越走越靠近,却永远够不到。如果,生活本身就是诗意;如果,世俗本身就是理想,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去发现开在空谷里的兰花呢?
我所架构的“小林”也会排队买豆腐。那个“小林”惬意地融入生活的柴米油盐,他会享受生活的每一寸阳光,享受生活中每一个点滴;当然他也会忘了把豆腐放在冰箱里变馊掉,因为诗意生存着的人到底也是平凡人。但“馊豆腐”从来不是他们生活的一份子,只是一块豆腐。而带着“馊豆腐”生活的小林,将面对地不仅仅是变质的豆腐,还有变质的生活和变了质的人生理想。他的生活和预想在两条平行线上,将迫于生活、为生活而生活、无力改变、身不由己,最终得过且过、顺应世俗,人性的屈尊和丑陋的一面放大,徒增了当代人存在的灰色和黯淡。而我的“小林”拥有完整的个体,他拥有主体性、自由性,是一个完整而且诗意的“人”。
我知道,书中的小林注定走向扭曲,他无力对抗,现实生活中的官权和物质双重压力。我们总是对这些安于现状以“混世”为人生态度的知识分子寄予同情,因为我们认定他们这些小人物是同体制的抗争,到屈服,到最后变为体制的一部分的牺牲者,这是中国式的悲剧;我们总是认为这是 “官本位”对人身权利的肆意践踏和对权力的崇拜与畏惧的复杂结合的产物;这似乎是公认的,然而,我们有没有考虑过我们生而为人、生而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并不是一无选择?!小林的堕落的终结,最根本的原因难道不应该个体本身价值的缺失吗?不应该是生存自身的矛盾致使的吗?那个平淡琐碎的现实生活所照射时代环境、周围的没落,我们不否认可能曲解了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可是,我们有“达则兼善,穷则兼济”的选择,我们还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权力,我们不济有“贫贱不能移”的准则,更狂的是我们还有“众人皆醉我独醒”。
其实,读完《一地鸡毛》最痛心的,不是小说中折射出时代的权力庸俗化,也不是小人物无意识地充当世俗权力的帮凶,更不是这种无法抗力性带来的悲哀,而是小林似乎从来没有努力丢掉“馊豆腐”。我隐约感觉到,“馊豆腐”一直都在,如果小林自己不改变,“馊豆腐”会一直困扰他们的生活,而丢掉的“馊豆腐”的方法可能有很多,但恰恰令我痛心的是他选择了走向我最不愿看见的一条路。小林身上的那层鸡毛不正是从他身上一根根拔下来的吗?他已经失去了所有羽翼,蜕变成另一个人,另一个他曾经不屑一顾的人。我嗅到浓浓的鸡血味,明明是鸡血化成的羽毛哪!
从“一地鸡毛”上走过,不是吝啬羽翼,而是,我所拔掉的鸡毛会让我变成我想成为的样子,如果不是,那么我们为什么保持自我呢?刺猬的刺,虽然会伤到别人,也能保护自己。我们的选择,应当是一个更美好、更诗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