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建文帝朱允炆,很多喜欢电视剧的朋友会想起《穿越时空的爱恋》中的小皇帝,宽厚善良、聪敏好学。撇开剧情的可信度,单从人物性格上来说,其人物塑造与历史评价还是十分吻合的。明史对建文帝的评价是:天资仁厚,亲贤好学。
当年朱元璋立太子时有些犹豫不决,几个儿子各有优劣,把江山交到谁手上似乎都有点缺憾。可是,著名谋士刘基对他说了三个字:好圣孙。太子之位便落到为人宽厚、其貌不扬的皇长子朱标身上。因为他有一个叫朱允炆的嫡长子。
朱允炆出生于公元1377年12月5日,从小就聪明好学,极为孝顺,甩其他孩子几条街。对这个皇长孙朱元璋是十分喜爱的,也只有由他来继承大统朱元璋才放心。在他的培养和教育上,朱元璋、太子朱标联合朝中的大臣都花了很大的心思,势必要把他打造成一位伟大的君王。
可是,历史就像一个好的编剧,后面的发展极为戏剧化。朱允炆十五岁那年,朱标病死,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登基四年后又被自己的叔叔燕王夺情篡了皇位,他本人也生死未卜,从此成为历史上的一大疑团。
或许是受电视剧和各类前言的影响,我对朱允炆在位时期的表现格外期待。从公元1398年继位到公元1402年燕王发动靖难,朱允炆掌政四年。可是,当我兴致勃勃地翻开史书,摩拳擦掌准备认真品读一番,却大吃一惊。关于这段历史的描写,正史上几乎无正式的记录。
据记载,朱允炆掌政期间的表现基本上归结到三个方面:
一、加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这三位极富盛名的文臣。
二、改革弊政,对朱元璋时期一些严苛的政策予以修订,让百姓拥有较为宽松人性化的生存政治环境,史称“建文新政”。
三、集权思想严重,继位时间不长,便大刀阔斧的进行削番。
这第三点十分不道德,当时的藩王都是他的亲叔叔,爷爷父亲的尸骨都未寒,他便如此不顾情义,实在太不厚道。燕王朱棣为求自保,只有反了。
有了侄逼叔反的条件,再加上朱允炆优柔的个性,不懂军事和用兵,没几年就被叔叔成功地赶下台。
综上所述,建文帝朱允炆并不优秀。政绩不突出,为人不厚道,性格优柔寡断,也不懂军事,总打败仗。
这样看来,和之后名扬四海的永乐皇帝朱棣相比,他的退位也没有那么多的遗憾。
可是历史真实吗?它真的记录下了真正的建文帝吗?
有非正式的历史记录写道,建文帝掌国期间,国事清明,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如此清明的环境,向来是无数文人政客对国家的终极期许。倘若为真,那建文帝对国家的治理还是很有成效的。
我个人更愿意相信后面的这种说法。一方面,百姓安居乐业,这是我喜闻乐见的。另一方面,作为阅人无数的开国皇帝所寄予厚望的皇太孙,作为接受良好教育的未来国君,作为从小孝顺善良聪慧上进的好少年,四年,可以发生很多故事,可以有很多作为。
可这些终究无从考证。因为,关于建文帝的过往,其档案文献及《起居注》都被朱棣销毁殆尽。
要掩饰自己的不道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大家不清楚事情的真相。相对于名垂千古,万世流芳,侄子什么的都不重要。
历史,永远是胜利者的历史,那些拿着新主人俸禄的史官,对于前任能写下的只有不痛不痒的回忆和并不出彩的过往。
建文帝朱允炆执政的四年在历史上就这样消失了。
公元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宫内一片大火,建文帝朱允炆本人也消失了。
关于他的去向,传说颇多。有人说他死于火海,也有人说他出家为僧,还有人说他流亡海外,后来的郑和下西洋就是去找他。
可这一切都没有答案,谁也不知道建文帝掌政时真正做过什么,谁也不知道建文帝究竟结局如何。
优胜劣汰、成王败寇,一直以来就是历史的规则,失败者不会有属于自己的地位。朱允炆失败了,所以他消失了,就这么简单!
无戒365日更挑战营 第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