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悟到了一个词,叫做“间歇性颓废”。
间歇性颓废是什么样的呢?
啥都不想做,没心情。知道这种状态不对,但就是提不起劲儿来,一股颓废的丧感。
虽然没有沉浸于自我麻醉中,比如大吃大喝,比如追剧,刷短视频。但心里就是提不起劲儿,去做任何有价值的事情,连洗个碗都不想做。当然,只有买衣服是我最喜欢的,但选衣服的痛苦让人发疯,我可不想沉浸其中。
在这种状态下,最自然的感受就是好困,原来昨天没睡好觉,所以呢,果然是躺平最舒服。
但想睡也睡不着,还是会思考,为什么会进入这样的状态,自己怎么了,什么原因导致的?但发现想这些过程太累了,如果要想明白,又得从头疏理起。算了,还是先休息吧。
睡了一觉,精神饱满多了。略一思考,还是想不明白,不管了得找到执行力,直接去做事了,看到有啥事需要做就做,不去想做这件事应不应该?现在做对不对?比如地上的一个玩具我要收起来。桌子脏了,我要擦干净。先做了再说。
这样做着做着,我上午的那种痛苦的颓废,绝望,失望,就不见了。吃完午饭感觉有些累,发现自己的颓废感又来了。不想动,懒惰。还是看见什么就做,不管这件事当下重不重要。反正这件事总是该需要做的。
结果就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种专注。就算是收拾家务,清洁房间或者是改文章,都能专注的做下去。半天的颓废感不见了。
它走了,我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颓废?
不过是对自己的这几天表现不满意,感觉到各方面自己都没有做好,而身体的能量和精力又大量消耗,没有得到恢复和休息。
觉得当下有很多事情,都没做好,内心沮丧。又都要改进,都要花时间去做,可体能和精力不够强,脑子又不知道该做哪件事?哪件事最重要?陷入焦虑踌躇中,结果哪一件事都没办法定下心,安心地去做。做这一件,觉得那还有其他的没做,仍是焦虑。
这样是吧?于是脑子无从是好,做什么都痛苦运转,就直接罢工了,死机,不干活了,我要躺平,我什么都不想做。
后来我问大儿子,电脑死机可能是什么原因?他给了两条,一是电脑过度使用,使用的时间太长。二是电脑的电量不足,导致关电。我提了一条,电脑里面同时开的软件程序太多了,占用内存太大,导致系统崩溃。这三条给了我对自己状态的认识。
处理间接性颓废的办法不是思考,而是行动。一是接受颓废状态,不要强迫自己振作起来,就让自己跟随感觉颓废到底。越强迫越难。给身体能量的补充,想玩就玩,想睡就睡,让自己有足够的能量。
二是能量一恢复就可以考虑,当前可以做什么,不要考虑做什么好,而是有什么做什么,看到什么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做什么。不去思考,而是行动。导致颓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脑子思虑过度,我到底是该做这件事,还是那件事?做哪一件事对自己现在是合理的?搞不清楚,弄不明白。结果做哪一件事都焦虑。那就不想了,直接做。
就算是刷鞋子,整理笔记,学习知识,不管是哪一样,总比什么都不想做,或去自我麻醉,追剧,刷短视频,吃零食,这些失控行为更有价值吧。所以颓废感一来临的时候,让我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降到最低了。降低了之后做什么都毫无压力。也能认真去专注做好。
导致焦虑,不知道该做哪一件事的根本原因是行为模式的问题,也就是太倾向于用脑子来指导行为。总想用脑子把一切事情想明白,再按照思想去做。
但人类的发展规律,很可能是行为产生于思想意识之前的。也就是很多时间,根本就没有必要去想做什么是对的?该怎么做?在这些非原则性,或者影响不是很大的各类事务上,先后顺序并不重要。做就是了。
很多问题需要做了,才能找到答案和感觉,才能弄明白这件事。而且只要沉浸于当下的心态,做什么事情都会产生价值。做家务也能做出专注力,跑步也能跑出专注力。那么,做什么就不重要了。根本就没有我们所认为的“应该做什么”一说。
当专注力有了,才是做好应该做的,重要的事情的前提。专注力达不到,就别提应该,别想着理性了。
所以以后。不会再纠结于,我该更关注自我成长,还是孩子教育,还是写作。或者说如何平衡这个和那个。
想做一件事的那一刻,那么我就把这件事情做好。只要是努力做了,就会创造出一些价值。不去纠结这件事情是否是当下应该的。当我能做好当下的事情,专注的做好它,那么在其他事情上,我也就能专注,而做好。那么重要的事情,应该的事情,也就会做好。
专注才是我们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