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格 桑 小 巫
近日的娱乐圈颇有江湖的味道,当大家群殴刘恺威时,林丹挺身出来说话;当大家把矛头对准林丹的时候,冯导思聪出来说话了。
谁说娱乐圈只有撕逼不和,两肋插刀也是常有的事。娱乐圈本不易,互帮最重要!
林丹,还不快去请冯导吃饭!
这次事件的起因是冯导的新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疑似遭到万达影院的“特殊照顾”,在全国其它院线平均40%以上排片量时,作为第一大院线的万达院线,却只给了11%。
于是就有冯导化身小女子写了《潘金莲至王健林先生的一封信》:
接着就有了王主席授权万达公子国民老公思聪的回信:
你来我往,全民上线,好不热闹!
细数这几年冯导的电影,哪一次不用撕逼炒作的?关于撕逼营销,冯导大概是深谙此道:
《非诚勿扰》怒撕舒淇黑粉,挣得“护舒宝”的称号;
《一九四二》上映期间大骂观众“傻逼”、“瞎了眼”,不知道好电影是什么?
《私人定制》改撕影评人了,说他们是“大尾巴狼”,观众会拿手投票;
《老炮》撕同档期电影;
从观众到粉丝到影评人,再到同行,一路撕来, 票房也是水涨船高。
《我不是潘金莲》上映了,这次撕谁好呢?环顾四周,这不还有电影院线吗?要搞就把动静弄大点,就撕大哥“万达”好了。
从手撕王健林到跟王思聪过招,冯小刚用极为商业的手法制造各种关于电影的话题,抢占头条。不料,这一次观众不买账,知乎微博网易贴吧都是对冯导的骂声,只是这么一来,就中了冯导精心策划的圈套了,这一来二往的不仅省了不少宣传费,还推动了电影票房。
据说电影上映第一天,票房就破亿了。昨日,电影主演范冰冰在微博晒美照,庆祝电影票房过两亿。大有越撕越火的赶脚。
有网友说:本来我没打算去看,但是看他俩对掐,我突然想去看了。
比起大部分的国产电影,冯导的电影还算得上是电影。但是在中国,好的电影不一定票房好,很多在国外的过奖的影片,回国可能连上映的机会都没有。为什么这次涉及挑战性政治话题的《我不是潘金莲》却能突破局限,完成完美变身?
我想,这和冯导的“小钢炮”的威力是分不开的。
冯导自己也曾在一次访谈中说到:当你的电影成为一个话题的时候,它会有一个很大的观影潮出现。
冯导的行为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大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哭的孩子,一般来说获得吃的东西就要多一些。不管是家庭还是在学校,那个爱哭爱闹的孩子总是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照顾。
孩子爱哭,是因为对现状不满。而我们的冯导爱撕逼亦是对现状很不满,通过炮轰观众、粉丝、同行来吸引更多的眼球,满足他对高票房的诉求。
冯导是一个凡事最爱讲“规矩”、讲“道理”的人。这一点,冯导和六爷是有相似的地方,貌似“守规矩,讲道理”,实际是守我的规矩,讲我的道理,说白了,就是生活中有理没理,他都占理的那种人。
当年,少年派就因为冯导的《1942》上映,所以imax版只上了映7天,这一次《神奇动物》又因为《我不是潘金莲》被延期,好像冯导做这样的事也不奇怪。
冯导能屈能伸,当得了大爷,也做得了女人。自诩金莲,,赚取眼球,获得利益。
戏里,范冰冰说:我不是潘金莲。
戏外,冯小刚说:我就是潘金莲。
为了票房,豁出去了。
借用导演陆川的一段话总结这次骂战:
如果一场声浪沸扬的喧嚣能转化成对于电影本身的关注和审视,这或是对电影最大的幸事;如果空留下一地鸡毛和瓜皮,而电影孤零零搁浅在滩涂上,这是电影人的悲哀,……在国内电影偏文艺题材的作品中,这样的排片已经是好的不能再好了,……
知足吧,冯导!
冯导,咱是成年人了,不要每次都耍“撒泼打滚”这一招, 真的招人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