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起得大,而内容琐碎,跳不出回忆和生活体验。奥运离得很远,运动就在身边。在中学阶段,我和妹妹冰在同学眼里大概贴着业余体育选手的标签。
1、
运动在我的脑海里,不再局限于以体育课的形式出现,是从小学四年级接触乒乓球开始转变。
那时村里的小学开始举办各类兴趣班,写作、唱歌、版画、剪纸等等,而体育兴趣班却只有乒乓球一项。
乒乓球教练是位40多岁的音乐老师,清瘦而优雅,刚随丈夫从海南回来。也许考虑到男生调皮难带,她的乒乓球班只招女生,天生好动的我们姐妹俩,兴冲冲参加了这个兴趣班。
我印象中的乒乓球教教,有时穿着黑色蕾丝裙带我们打球,有时还穿着高跟鞋慢慢走来走去帮我们纠正动作,在某些周末的下午,她坐在一旁边做手工边指导我们打球。平心而论,她教的不是特别用心,只是基本动作还可以,但也激发我们对乒乓球的兴趣,找到了玩点和乐趣。
当决定把革命烈士纪念馆修整兼为乒乓球场馆的时候,学校开始选派一些实力型男老师来指导我们。那几年,我们的女子乒乓球队在全区小学中一枝独秀,实力很强,而冰和另外三位女同学也曾在暑假期间代表区参加全市的比赛,拿了不错成绩。
我虽和比赛无缘,但也跟着参加了集训,慢慢找到了一些感觉和要领,打下了一点童子功。现在只有乒乓球还能偶尔陪伴我,但纯属自娱自乐。
2、
我真正对田径运动有感知和有触感的,应从初中阶段算起。
刚上初一我和冰就被拉进了学校田径队,此后三年参与了学校不定期组织的各类训练和比赛,也算是和田径运动结缘。
那时镇上体育老师严重不足,教练是退休返聘的林老师,大约62、63岁的样子,还兼着两所学校的体育老师。他总是一脸慈祥,而中气十足地训话:身体素质是基础,但体育成绩更多的是技巧和训练出来的,你们要相信自己,相信老师。
操场条件差,一下雨就成了洼地,一个暑假杂草就能齐腰。在田径队集训期间每两周我们就要整理一次操场,自己动手除草、平整跑道、翻动沙池等等。这在当年都是很好的玩耍游戏,根本不是什么累活。
而在母亲的眼里,跑跑跳跳等于锻炼身体,运动等同身体好。所以在许多父母都反对孩子参加体育训练影响成绩的时候,母亲几乎一直保持鼓励和支持的态度。
经过一年初训,体育老师根据大家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特点编制了定向训练项目。我和冰的相似程度从未更改,都是跳远和三级跳。
跳远的两个关键要素,速度和弹跳力,体现的是瞬间爆发力。靠短跑的速度和踩踏跳板的腾空瞬间共同发力,同时在腾空过程做一系列的辅助动作,张开双臂,向后扩胸再前倾保持身体的前冲力。
平时需重点反复练习短跑和弹跳。我一直很享受加速奔跑带来的快感,和风赛跑般,两旁的树木、房子一排排向后退去,如同后来在高速路上开快车的感觉,舒畅中具有征服感。我也喜欢弹跳后在空中游走的那一刹那,就像灵魂的短暂飞翔,放松而自由。
1996年,镇上举办秋季运动会。
不知从哪里来的激情和活力,除了每天放学后的常规训练外,临近比赛我们和队友常常自主发起早训。清晨6点天才蒙蒙亮,便踩着单车一起去比赛地点——镇上另一所中学,踩点训练40分钟再赶回到自己的学校吃饭上课。
也许是因为倾情投入,发挥出最佳状态,成绩几乎是我这辈子最好的水准了,创下了镇里的跳远记录。林老师比我还开心,听到消息远远跑过来,边拥抱我边用力拍肩膀说“好样的!我早就说你可以的呀!”
这个记录在镇上保持了10几年,前些年才听说被刷新了。
我学生生涯中最轻松的应是初中这三年。所在的莲上中学,生源和教学水平都比较一般。我好像对学习这件事从来不需费心费力,而成绩虽不能确保年级前三,但在班里稳居第一,从未失手。
那时我几乎有种变态心理,特别喜欢考试,似乎为了证明自己那点小聪明和小虚荣心。
当然,这点小聪明到了高中阶段就捉襟见肘,撑不下去,成绩一落千山。
回头再看,运动在那个阶段可能是恰当的放松方式,我在课堂与课余之间,不自觉找到一种平衡,学习效率很高,也许就是所谓的“松弛有度”吧。
3、
1997年,区里也举办了两年一度的中学生春季运动会。
填报项目的时候,老师又帮我们姐妹俩选定了同样的跳远项目。虽然我们彼此成了竞争对手,但从学校的角度考虑,至少在这个项目的获奖几率有双保险,也能“应急救援”。
这所谓的“应急救援”,多年后仍在我心里落下很深的烙印。
跳远的比赛规则一般分初赛和复赛环节,初赛跳三次取有效成绩的最高值按排名进入复赛环节。每次比赛场地有变化,步伐也可能会有所调整,如何选择起跑线、精准踩到弹跳板成为后期取胜的关键。
比赛那天,我在初赛环节的前两次成绩都不错。冰可能因紧张而测不到弹跳板的位置,两次均踩过线,成绩作废。到了第三次的时候,林老师迅速启动“应急救援”,让我和冰赶紧去趟洗手间对换服装,然后让我替妹妹应战,拿出成绩进入决赛再换回来。
就这样,我们两个人顺利“掉包”蒙混过关,最后获得了区里的初中组跳远第二、第三名。
第二天,我们镇上另一所中学代表的高中组跳远选手临时拉肚子,他们的教练找我们学校老师帮忙,让我临时救急帮忙参赛。我又换上了他们的队服,盘起头发,换个发型就过去了。
当时比赛场地有一名高高瘦瘦的男老师负责铲平沙池。当我跳完第二轮的时候,他把我轻轻叫过去,侧过头问我是不是昨天已经参加过比赛了?我脸一下红了,不敢看他的眼睛,说了声没有呀!然后赶紧跑开了。
后面我几乎是红着脸跳完的。我知道那个老师已经识破了,只是他没有站出来揭发我,还在以他的善意保护我。但他那意味深长的眼神,就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了,让我心有愧意。
后来我也不时反思当年自己的行为。体育倡导的是公开公平公正的精神,更高更快更好应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土壤上,需要通过坚持和努力实现自我突破和极限挑战。
而我有幸所经历过的田径训练,本不该以拿奖与否作为最大目的。自我潜力的挖掘、赛场心理调节、压力管控才是每一场比赛最大的收获。
4、
1997年,我和冰考进区里第一中学读高中。
我们能迅速在高中校园“知名度”急剧上升,源于高一刚入学不久的运动会。
高中学校有很多体育特招生,每个年级都有7,8个,他们是运动会上最闪亮的星星,基本包揽了所有体育项目的第一名。我和冰擅长的跳远和三级跳远,刚好都不是本年级体育特招女同学专攻的项目,所以这两个项目的前一、二名都被我们幸运拿下了。这是其一。
其二是最后一个项目4X100女子接力。学校的操场并非规范的400米赛场,只是300米道,第一棒和第四棒共用同段赛道。我负责第一棒,冰第四棒冲刺,都在同段区域,加上穿了一样的运动服,被不明真相的隔壁班同学举报到裁判组,连裁判老师在台上也都认为有作弊嫌疑。经和班主任核实后,宣布成绩有效并获得接力赛第一名,又引起另一翻关注。
自此高中三年的这两个跳远项目,我们的“霸主”地位没有动摇过。那时候,我和妹妹好像成了别人眼中的运动健将,而事实上我是彻底的体育偏科分子。长跑不行,耐力差;投掷铅球常常不及格,手臂不会用力。当高一期末体育老师在班上宣读需要参加800米补考人员名单有我的时候,同学们还不可思议的唏嘘了一下。
5、
运动,似乎是我们青春时期一个耀眼的记号,它的光芒投射出一群少年的热情和活力。也因为运动这根纽带,我们结识了一帮最亲密的队友,他们至今仍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朋友圈之一。
后来的我们,年级大了,懒了,速度没了,激情也灭了。跑不动、跳不起,没有轻盈的身板和足够的速度来满足这些运动项目的基本要求。
有一天和同事在办公室聊起以前擅长的体育运动,有个男同事用怀疑的眼光对我审阅一番,说“你是不是隐藏太深了,我怎么一点都看不出来你会运动呀,请问你现在能跳2米吗?!”
坦白从宽。在体育运动这条路上,其实我已经“隐姓埋名”多年了,“当年勇”就像窗口的那阵微风,吹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