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历史有数千年,而在这幽幽漫长的岁月之中,自然也是踊跃出了无数能征善战之将,然,若论其中最为杰出者,最为优秀者,虽是众说纷纭,但后代之人也是乐此不彼,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可,这究竟谁才堪为第一呢?
论打歼灭战,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可是号称:“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而若论作战神勇,楚霸王项羽更是被历代史家看作是:“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而再若论战术水平最为卓越者,如南北朝时期的陈庆之,一曲“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便是随之传唱起来,数月之内,陈庆之率领七千白袍军,连败数十万大军,连克数十座城池,其之锋芒,至今都让人不由得为之神往。
再如麾下士卒之精锐,作战之勇猛,则唯有史上最强的岳家军了,正所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由此可见其之强大程度。
然而,以上还都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事实上就是历代都有名将出,如汉武帝时期的帝国双壁卫霍,华夏军事史上骑兵作战的巅峰存在;再如明代初年的常遇春,便是自号,率十万众即可横行天下;还有晚晴时期的左宗棠,新疆一战败沙俄,名震天下等等,总之,这样伟大的英雄人物,更是一直都存在,所以,才铸就了如今这个历经数千年而不倒的华夏文明。
但,就笔者个人认为,历代虽然名将辈出,各种神勇的人物也是存在,然,基本上,那些人之中,所率领的军队,除却国家本身的军队以外,如白起、卫青、霍去病等便是依靠着国家的综合实力,另外也大多都是用的自身多年训练而成的精锐部卒,如岳飞之岳家军,陈庆之的白袍军等,故其能成事,也多是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所致。
而笔者接下来要说的这人,却与刚才这些人不太一样,那么,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很简单,此人有着史上唯一的“驱市人而战之”的本领,那什么又是市人呢?所谓市人,就是那些刚刚放下农具拿起兵器的普通百姓们,便是市人。众所周知,一支军队,最起码的一支优秀军队,都是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来进行训练的,否则,基本上是不可能有很大的作战效果的,譬如历代的农民军,为何总是以多击少,却还是败多胜少,无他,就是因为一支军队,绝对是需要经过训练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战斗力的。但,偏偏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人,他可在最短的时间内率领着那些基本上还不是军人的百姓们,打赢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所以,此人也被后世称之为兵仙,何意?他的用兵才能,如神仙一般难测,或许也唯有神仙般的能力才可媲美,所以,才号为兵仙。
而说到这里,相信大家也就都知道他是谁了,没错,他就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知道的,大将军韩信。
是啊,华夏历代数千年,以大将军为号者,没有一万,也有三千了,然而,却唯有韩信,一句大将军,叫的如此贴切,如此震撼人心。
但,谁又知道呢?后人如此尊崇的大将军,他的曾经,也居然会那般的落魄。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史记·淮阴侯列传》
一般而言,记载大将军韩信的历史记载,无非是出自《史记》与《汉书》,但因为《汉书》较偏向于国家正统,所以其中关于大将军韩信的记录,尤其是最后的评价,居然是以叛贼论之,故笔者认为太过也,所以于本篇中只采用太史公的《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记录。
可以说,大将军韩信的幼年以及青年时期,是过的极其痛苦的。在那个时代,青年时期的韩信,因为家境贫寒,所以没有机会进入官场,而又因为天生不善经商,所以也就更不可能通过从事商业活动而富裕了,故,那时的韩信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吃饭。是啊,别说是我们这些普通人了,就算是日后即将横扫天下的大将军韩信,他的曾经,居然也会为吃饱饭而发愁,但是,贫困的韩信又能如何呢?是真穷啊,所以,韩信便只能四处寄宿他人家里,于是,史书在这里便用了一句“人多厌之者”来说明了此时韩信的窘迫状态。
饿啊,对于那个时代的韩信来说,或许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吃一顿饱饭了,但,很遗憾,那个时候的韩信唯一不能解决的,也始终都是吃饱饭的问题,即使是在当地亭长家混吃了数月,但因为亭长妻子的暗示羞辱,所以,我们傲娇的大将军韩信便一怒之下离开了。可是,离开了又能如何呢?事实上,这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韩信的肚子可是不管韩信的心情,没吃的,就是饿啊。
信钓於城下,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后人以所谓“生死两妇人”来形容影响韩信的两个妇人,后一个自然都知道,是杀韩信的吕后,而前一个,便是在韩信即将饿死的时候,给韩信饭吃的一位老妇人。是的,大家不会想到,后来如此显赫的大将军,曾经居然差一点饿死,可怕吗?当然可怕,这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甭管你是什么人,你就是这天下第一英才,你也得吃饭,否则,你也会饿死,所以,也就难怪韩信在吃饱饭后的第一反应,就是立下重誓,以后必重重报答老妇人。再看看以前韩信虽然也多在其他人家里混吃,也没说过这样的话,由此也能看到韩信这次是真的饿急了。但,老妇人却告诉韩信,堂堂大丈夫居然都不能让自己吃饱饭,也是够可怜的,她之所以给韩信吃的,也纯粹是可怜韩信,哪又会图什么厚报呢?没错,此时的老妇人眼里,韩信已经基本上和废物差不多了,唉,这也真没办法,何况如果真没有老妇人,或许韩信,这世上也就真不会有韩信了。
没错,看看此时的韩信,所遇到的情况,即使是现在之人,恐怕再沦落,也很难沦落到这份田地吧,但,后人又有几个有韩信的不服输的气魄呢?而韩信呢,他的悲惨境地就结束了吗?当然没有结束。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
唉,屋漏偏逢连夜雨,这还真不是一句空话,尤其对于韩信来说。整天饿着,没有吃的也就罢了,居然还被当地流氓地痞如此欺辱,胯下之辱啊,即使是当今都是极其让人气愤的羞辱啊,那韩信当时又是如何表现呢?史书中虽然没有记录韩信的表情,但却清楚的记录了韩信欣然从之,也就是说,此时的韩信,并没有与之争斗,反而是接受了这样的侮辱。试问,当今之人,又有几个可以受的呢?
而关于此时韩信的表现,笔者个人认为,也就只有这么一段话可以切实的形容韩信当时的内心了: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留侯论》
那些常人眼里所谓的不能忍受的侮辱和屈辱,对于韩信来说,不过是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事务罢了,如此,既然是没有意义,那又何必在乎呢?故《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也曾有云: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没错,这就是韩信,这就是那个后来的大将军信。而在历经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屈辱之后,韩信,也终于一步步靠着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在那个乱世中争得了一份生存的资格。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故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此,更不要说这位堪称千里马中王者的韩信了,自然也是历经坎坷,跟随项梁期间,只是一名侍卫,几乎是没人知晓;而后又跟随项羽,虽然升任郎中,也为项羽献策了很多,但无奈,一一为项羽所拒绝。而到了汉王刘邦入蜀之时,韩信又是舍弃当时天下最强大的项羽而去投靠了刘邦,但无奈,不光差一点被杀了,而且就在其大难逃生后升任了治粟都尉,也依然不被刘邦所看好。
总之,即使是在解决了温饱之后的韩信,也依然是处处不得意。那么,此时应该就会有人有疑问了,难道韩信是真的无能吗?的确,人常言,是金子在哪都会发亮的,可韩信如果真是一块金子,怎么发亮就这么难呢?是啊,其实笔者也比较纳闷,按说善治兵者,应该是能干好治粟都尉一职的,但从史书中的记录看来,刘邦并没有觉得韩信做的比其他人要好多少,如此,别说是刘邦了,就算是我们后辈之人看来,这样的人,真的就有能力吗?真的可以重用吗?
笔者在这里打个比方,一个年轻人,从小家贫,很长时间里都是为了吃饱饭而奔波,长成之后虽然也从过军,但也一直都是普普通通,即使是被人夸赞后升任了军官,也依然是很平常,那么,这样的人,真的有成为将才的可能吗?
是啊,笔者也一直在想,如果笔者当时的刘邦,真的就会用韩信吗?平心而论,笔者不会,实在是不敢将大军置于如此不知底细且表现平常之人啊,但,刘邦却敢用,或许,这就是刘邦为什么是高祖的原因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淮阴侯列传》
没有人知道,韩信当时和萧何到底交谈了什么,才能让那位同样才绝天下的一代名相萧何如此尊重韩信,甚至在得知韩信要离开刘邦之时,居然舍下一切事就追去了,如此,这也正是历史上流传的那个“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知名典故了。
而于刘邦来说,别人离开,那都是无所谓的,而唯有萧何,是最为刘邦所珍重的,所以,当得知萧何居然一声不吭就跑了,刘邦也才真的慌了,然在得知萧何是去追韩信之时,刘邦却依然是表示,韩信此人或许有才,但是,以他平时的观察,却不见得能堪大用。那么,萧何是如何劝服刘邦呢?如萧何所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好一个“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应该说,萧何的这话,就差骂刘邦了,你要是再不用韩信,你就真是白痴了。但,笔者还是很纠结,为何萧何就是那么笃定韩信有如此大才呢?这究竟是为什么啊?
别说刘邦困惑了,直到今天,如果不知道之后的事,谁又敢如此笃定呢?而刘邦是什么反应呢?刘邦也实在是拿萧何没有办法,便对萧何说,那这样,看在你的份上,我就封他做将军。但萧何却不依,不行,必须大将军。
笔者有理由相信刘邦当时内心绝对是要崩溃的,好,大将军就大将军吧,我现在就招他进来封赐。然而,萧何却还是不依,不行,必须择良日,设拜将台,还要当着三军的面前亲自封赐韩信为大将军。
好吧,最后的最后,我们都知道了,于三军面前,汉王刘邦当着所有将军面,亲自封赐韩信,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韩信为汉军大将军。
当此之时,正所谓: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谁能真的想到,刘邦居然就真的用了韩信,而韩信呢?这位从未单独率领过军队的普通基层军官,居然就这么一跃成为了汉军大将军。不得不说,这就像一场豪赌,刘邦赌了,因为萧何,刘邦赌了,那么,结果如何呢?
结果当然是刘邦赌赢了,事实上证明,韩信不仅有能力,不仅有大将之才,而且是真正的天生的统帅。
收归三秦之战,刘邦统军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一举灭三秦之王,而后,汉二年,刘邦自率大军一路直扑彭城,却不料被项羽打的大败,当此之时,正是韩信率军稳住了局面,并接连击败楚军,迫使楚军不能西向。汉二年六月,面对天下诸侯反汉亲楚的局面,韩信自提大军征伐天下,先战西魏王,一战而下,俘虏魏王豹,定魏为河东郡;九月,韩信击破代国军队,俘虏代国国相夏说。
而后,韩信遂领军南下攻赵,却不料被汉王刘邦将其军中能战之精锐尽数招走以驻守荥阳,无奈,韩信只得临时招纳了数万市人,也就是那些基本上还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普通百姓。没错,就是这样的实力,韩信却领军直扑当时拥有二十万强军的赵国。然而,却没有人会想到,二十万赵军啊,却也挡不住韩信的兵锋,陉口一战,韩信率数万士卒背水一战,大破赵军,俘虏赵王歇,斩成安君陈馀,至此,赵地遂定。
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韩信以一孤军迎战天下,灭六王,败数十万大军,真可谓是志吞六合,气盖万夫。但,韩信的大胜,却不意味着汉军的全面胜利,尽管韩信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然而刘邦终究对于韩信实在是不放心,于是,便在汉三年六月突然抵达韩信军营,强行夺过了韩信当时麾下的所有军队,并令韩信单独率领其他还未集结的部队继续向东进攻。没错,这样看来刘邦确实有点太过分了,然而,于韩信来说,只要有兵,只要有统帅权,只要大将军战,便一定能胜。
汉四年,韩信率军直抵齐国边境,尽管当时齐国已经准备投降了,但韩信却以为接到止兵的命令,直下临淄,然,韩信的先行进攻,却迫使齐王与楚国大将龙且合在一起,二者共举兵二十万试图抵抗韩信,然而,却被韩信用水攻,尽灭二十万齐楚联军,而此战之中韩信最狠的,莫过于此处记录了:“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可以说,就是这一战,韩信算是真正将楚军主力给一战打没了。于是,至此,齐地也算平定。
无疑,此时的韩信在收降了大批齐楚军队之后,其麾下的士卒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汉王刘邦与霸王项羽麾下的军队数量,而再加上韩信本身的卓越的军事才华,故而,可以说,此时的韩信已经是当时天下第一强了。
于是,虽然在明面上韩信还是刘邦的麾下,但是,由于刘邦一次次的夺走韩信精锐,导致此次韩信进攻齐国的军队几乎都是其自身一手带领出的军队,故,此时的韩信,却在事实上已经是独立的了。
所以,楚汉两方,尤其是霸王项羽,更是不段派人和韩信接触,哪怕韩信坐山观虎斗也行,可见此时的霸王也是真正的害怕了。而刘邦呢?面对韩信的索取代理齐王的信件,尽管无比生气,也只得以一句“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而封赐韩信为齐王,以稳定韩信。
说到这里,也要说一句,韩信为何是真正的国士无双,其卓越的军事才华固然是一方面,但是其能在掌握巨大实力后依然可以平静处事,并感怀曾经刘邦拜将之恩而毅然站在汉军这一边,也说明了韩信此人性格的纯真与刚烈。
如韩信所言:“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没错,尽管天下人都可以骂韩信傻,但是韩信却也依然如同曾经一般,从来都不在乎世俗言论,只追从自己内心的理所当然,只做自己该做的事,无疑,这才是真正的国士无双。
公元前202年1月,也就是汉五年,大将军韩信总领各诸侯总计七十万大军以十面埋伏之势,将十万楚军牢牢的围在了垓下,很快,韩信下达总攻命令,楚军一败再败,楚霸王项羽于垓下自刎而死,楚,灭。
以上,便是大将军韩信人生中最为辉煌的四年,谁又能想到,四年前还是一个普通军官的韩信,居然会在四年后以大将军齐王的身份名震天下。
只是可惜了,之后的故事,便就只能用那句话来形容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汉十年,已经被汉庭贬为淮阴侯的韩信,于当年被吕后招入宫廷以谋反罪杀之。
然,大将军韩信的故事,却依旧被历代传扬,尽管在《汉书》中被班固以叛臣论之,但在《史记》中,却依旧被太史公单独列一传而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