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的拐角处有一间很有情调的咖啡厅,不管街头如何车水马龙,在这间带有一丝loft风格的小店里,永远都会有一段很轻很轻的旋律在空气中弥漫着,时而与你的耳膜不期而遇,时而不情愿的溃退于另一段旋律的挑逗中。
在这座城市里,这样的咖啡厅实在是很多,而这间咖啡厅却很有意思,宽敞通透的空间加上昏暗清冷的灯色,使得每一个卡座都成了一片小天地,当然,前提是你不是那个喜欢四处张望的人。
这座城市和我并不陌生,但也实在是说不上很熟吧,虽然一半以上的街道都能来去自如,但大部分地方还真没去过,甚至都没有在我的意识里存在过,而这间咖啡厅却是我最经常出现的休闲场所,因为它就在租的房子附近,而且也是我喜欢的风格。
周末的时候,我都会尽可能抽出一个下午的时间,把自己塞进这片昏暗而无垠的世界里,点上一杯卡布奇诺,偶尔还会点一样小曲奇,然后一坐就是一个下午,因为我总是觉得,只有心里最平静的时候,所有的时间才都是自己的。
学习的时候,工作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都是带有种种目的的,我从不认为那些时间是属于自己的时间,我觉得人是自由的个体,自由意味着没有固定的方向和目标,甚至于就是“饮酒作乐不知天高地厚、放浪形骸不懂海阔水深”那样。当然,我也就是那么一说,给自己喜欢这种带点小资情调的生活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
这天,刚把本多孝好的《最后时光》看完,这个时候坐在昏暗的灯光下静静的回味实在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刻意的点了一杯焦糖玛奇朵,因为有些回味是会有点苦涩的。
每次看完一本有意思的书之后,都会与作者产生共鸣,这种感觉来得快,消失的也很快,你也就只能在刚看完的时候,才有机会去回味作者所表达的那些情绪。《最后时光》就是每个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应该没有几个正常人会去认真的思考这些问题吧。
不过,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在他的著作里倒是问过这么一个问题,大意就是,想象一下,数十年后,你已经挂了,然后你去参加自己的追悼会(有点瘆),你希望怎么去评价自己的一生,又或者,你又希望别人怎么去评价你的一生呢?
如果说,现在就去想这些问题,还真能把自己吓出一身冷汗来,好像真到了那天,自己也没什么可以拿出来“追悼”的,想想都有点可怕。
大概坐了半个多小时,原本只有零星几个人的咖啡厅一下子就多出了许多的人来,有几个人屁股一坐下就拿出了扑克开始斗地主;也有几个是刚购完物,跑来这里休息的;还有成双成对的,那就不说了,因为有点羡慕嫉妒,没错,我就是单身狗,还是那种很低俗很没品的。
在回味完《最后时光》,然后再看看众生百态中的这几个“态”,也会觉得很有意思,你可以看到他们有的表情很郁闷,看来是拿到烂牌了,不知道他的人生有没有好
牌;有的双唇张合的频率渐渐的加快,似乎是说到了什么“痛心疾首”的事情,正在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倒苦水”是有来历的;还有的四目相对,不紧不慢的聊,着,天……(⊙o⊙)……
好吧,你会认为这些人都有着什么样的生活背景呢?他们的生活方式又是由哪几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呢?他们对于未来抱着什么样的憧憬,还是说没有抱任何的憧憬呢?
请用“关我屁事!”来结束以上内容……
事实上,我也不晓得,为什么人一旦完完全全的静了下来后,会想很多很多的东西,很多看似虚无缥缈,却又未必遥不可及的事情。
比如,有一次,也是这样的一个下午,我从昏暗的灯光中解放出来,重新回到噪杂的现实里面,会发现自己能够理解很多以前会反感的现象,似乎突然间就站在了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待我与这个世界的交流方式。
可惜的是,不久之后,那个局外的自己就会完全的被局内的自己同化了,然后生活也进入了所谓的正轨了。
我不知道这种现象有什么可以解释的,当然,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被解释的。也许我只需知道,某些我们从未在意过的地方,总会有一个从未被发现的自己就行了。
有时候,我真的只是希望,如果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光,我不会对那个自己道出“好久不见”。
街角的咖啡店基本上是营业到凌晨两点的,这刚好是一个人从躁动到平静的一个过程。
享受这个过程吧。